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知识分子的获得感更在于精神
胡一峰

    近年来,我们都有一种感觉,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知识分子政策作出新的重要论述,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这些无疑给知识分子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创造了有力条件,让人心里为之一振。

    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科研“青椒”还在“吐槽”,“参公管理”等条条框框还需要进一步打破,仍有科研人员苦于“考核”压力还在跑项目、拨算盘、当“表哥”“表姐”。让知识分子更好释放自己的才华和能量,为民族复兴的伟业“放大招”,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地,特别是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分配政策。大家对这一政策方向普遍看好。应着力抓好督查,尽快将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到实处,解决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让科研人员在服务社会中感受到更真实的获得感。

    同时,或许更具长远意义的是,让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上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传统。古人早已说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必要的物质保障解决知识分子的后顾之忧,合理的经济利益回报知识分子的辛勤付出,这是关心知识分子的体现,也是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然而,一缕发自内心、持久温馨的精神尊重,一套符合脑力劳动和知识创新规律的管理体制,一套闻过则喜、包容言者的制度保障,以及一种让知识分子言为心声、坦率交流、心情舒畅的社会氛围,对于激发知识分子的内在活力,特别是形成符合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分子精神尤为重要。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乃至最大化地凝聚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以科学、创新的精神面对硬骨头多、攻坚战多、动奶酪多的新一轮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