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6日 星期一
探索生命 砥砺前行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高建新
高建新教授工作中
高建新教授(右)与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张冬青教授(左)合影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因循守旧,走别人的老路很难取得独创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我喜欢啃硬骨头,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正是这种勇立潮头、敢为先锋的担当精神引领高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肿瘤发生与免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中心特聘教授,在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某些领域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为攻克医学难题,大批医学专家潜心研究,为守护生命健康带来了可预见的未来和曙光,高建新成为了其中的杰出代表。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高建新”,时值今天,高建新依然对这个称呼怀有很深的感情。

    “没经历过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对解决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高建新有着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纯真、激情和理想——他们经历国家从一穷二白基础上艰难困苦的发展历程,大多数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首先把握住改革开放机遇来发展自己、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一代人。

    对过去个人的困苦,高建新提的很少,心心念念的是自己这样一个出身平民的子弟,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得以幸运地接受培训成为大队“赤脚医生”,从此“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从此有机会接触和实践中、西医,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传统中医、针灸的润泽于民,也因此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重。

    高建新曾经做过两年赤脚医生,正是这段宝贵经历,让他坚定了从事医学研究的想法。

    攻读学位

    “虽然时代环境是影响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但是我认为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至少对我而言,文革时期,我并没有因此而耽误读书。对愿意读书、进取的人来说,环境并不能成为影响其内心牵引的绊脚石。我很庆幸的是,那时也批判‘读书无用论’,初中、高中都遇到了倡导读书的班主任老师,我高中所在的班级读书的风气十足,毕业三年后高考恢复,班上72位同学,有9位同学考上大学,一位考上中专。”如今,回忆起早年的经历来,高建新依然感慨万千。

    也正是这份心无旁骛、主动进取的态度,牵着他勇往直前,牵着他走向更加杰出更加出色的自己。1977年,原本成绩就一直很优秀的高建新“并不意外地”考取苏州医学院,从此人生有了大不同。在这所国内创办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他先后于1982年和1985年取得了医疗专业医学学士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且期间在科研上得到了锤炼。

    那时,他的出色科研能力就崭露头角,高建新在导师王焕妞教授的科研团队里对人畜共患的空肠弯曲菌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病原菌黏附肠上皮细胞及其诱导肠道IV型过敏反应是其重要致病机理。尤其是“肠道IV型过敏反应”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在“炎性肠病”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加深了对“炎性肠病”的认识。因这一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应邀参与国际黏膜免疫学术会议交流,使得他在攀爬科学象牙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完成硕士学位后,高建新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导师余贺、马宝骊教授指导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最后留校工作,期间在导师马宝骊的指导下进一步对空肠弯曲菌展开深入研究,发现除肠道外,空肠弯曲菌也能够在胃内定居,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慢性肠道感染导致的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是诱导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主要诱因之一。1987年由美国回结肠炎基金会资助,应邀赴美国参与有关炎症性肠病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相关研究独具创新性,打破了传统上认为胃酸环境下无菌生存的观点,因科研教学成绩突出,1991年,他在上海市青年教师晋升擂台上竞争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出国深造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出国留学潮的涌动,高建新抓住机会跨出国门,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求知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近20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海外科学殿堂里,高建新依然是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那个人。他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进行免疫学研究,为他的科研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和I型糖尿病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期间,首先成功地从小鼠脾脏培养大量树突状细胞并验证了其非成熟态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这一经历,为他以后在细胞免疫领域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他作为研究科学家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病理系继续从事中枢和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的研究,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于2003年获终身制助理教授。此后,作为课题负责人(PI),他开始从事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及与肿瘤免疫关系的机制研究,坚持独立探索、创新研究,以期发现治愈癌症的新途径。

    在这段时间,他所领导的团队首先发现了癌前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克隆了癌前干细胞株,证实癌前干细胞具有良性和恶性分化的潜能,取决于其所处的微环境。癌前干细胞也可以分化为肿瘤血管生成祖细胞,稳定表达肿瘤特异性蛋白如PL2L60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癌前干细胞在诱导自然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新模型,引起一些同行的共鸣。目前,国内外均有跟踪研究成果发表。

    归国发展

    2011年归国后,高建新建立了肿瘤发生与免疫研究室,继续从事肿瘤发生与免疫相互消长机制的研究。验证了一个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可经历肿瘤起始细胞,癌前干细胞,癌症干细胞和癌症祖细胞等发展阶段。期间,癌前干细胞可诱导自然抗肿瘤免疫,清除从它发展而来具有致癌能力的癌症干/祖细胞,有效地抑制癌症形成和发展。同时,通过历时整整三年的基因工程动物实验,验证了生殖干细胞基因PIWIL2在肿瘤发展中的特异性作用及机制,为肿瘤防治提供了新型、广谱和高效的靶标。

    紧张、繁重的科研工作也给他带来了亚健康问题,使他开始思索如何确保健康的问题。凭借几十年在中、西医领域的浸淫,高建新认为中、西医的基本靶向都是细胞。营养足则细胞强;细胞强则身体强!从《本草纲目》中“何首乌”的故事受到重大启发,他决定从最基本的饮食养生着手,从一些天然植物中获取足够的生命营养素,从而达到滋养细胞,提高免疫力,预防、调理亚健康,远离疾病的目的。在高建新看来,人体通过进补多样化、完整的药膳两用植物可以修复人体因衰老、炎症而损伤的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功能。

    中西联姻

    多年来,高建新一直积极致力于中西医的融合创新研究中,他深感这其中学问重大,深知要取得突破,就要走继承中创新、借鉴中引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路子。他终于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路子。

    科学严谨、深入机理,分析透彻是高建新多年养成的科研习惯。他从实践中悟出“当代医学可以向以细胞为对象的养生医疗的方向发展”。他认为,细胞是中医养生、西医营养的共同对象, 然而,来自植物的细胞营养素的选择则需中医理论的指导,体现多样性和完整性,以“大处方,小剂量”为原则,选取以温补为主的药食同源食材,天天进补,确立“全面、平衡、持久”为特点的“食药同源”养生新理念、新习惯,以此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新医学道路。

    生命细胞常活跃,体能元气不空蒙。如今,高建新已经成立了“上海元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公司目前还处于初创期,但是公司已将整合“元空”上、下游产业链,成为大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健康领域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不仅是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值得每一个关爱自身的中国人深思。

    谈及未来规划,高建新说:“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我希望‘元空’能让在病痛中挣扎的人减轻痛苦,实现医学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终极理想。”这,就是一名医学专家对生命的大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