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5日 星期日
胶州湾畔奏响“高新”乐章
——青岛市打造“三中心一基地”综述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海洋国家实验室

    数字最有说服力。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48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2.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达5479.6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4.7%;全市海洋经济增速保持在13%以上,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这是青岛市适应需求调动力,把加快建设“创新中心、服务中心、海洋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三中心一基地”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打战役,培育增长新动能带来的新成就。

    创新中心:集聚高端资源点燃发展引擎

    “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这是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引擎。去年以来,青岛市“创新、创业、创客”持续释放发展红利,全市发明专利申请34953件、授权6561件,授权量同比增长26.9%,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290件,同比增长40.2%,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906件,同比增长167.3%,总量占全省64.8%,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04.12亿元,同比增长16.28%,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首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年度考核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取得这些辉煌成果,得益于青岛市围绕中科系、高校系、高校系、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集聚高端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中心,形成了“一园一城”两翼发展新格局。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在青岛西海岸落地开工,着力打造海洋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发城在青岛高新区正式投用。西北工大、华东理工、北方交大等一批高校在谈引进。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智慧海洋、5G等领域开展合作,依托中电科仪器仪表公司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基地。与中船重工集团在深海装备、邮轮建造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海工装备研发高地。哈工大与乌克兰国家技术科学院签约共建青岛技术交流中心。

    人才是创新之本,强市之基。青岛市出台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梳理建立拟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台账,涉及高端人才65人。推进肿瘤精准医学、铝离子电池、石墨烯等顶尖人才团队引进,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肿瘤精准医学等首批两个团队已落地。

    创新驱动,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青岛市组织实施了2294个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研发。意大利意才财富管理公司完成工商注册,青岛四十人研究院、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相继成立。深入推进文化创新行动,“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07亿元、施工9.74万平方米、竣工8.95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并开放全省首家地市级少儿图书馆。加快建设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楼;海检集团正式加入中国检验检测联盟;启动组建中国海洋设备检验检测联盟。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套较为全面反映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家下一步深入推进“军工+”发展战略、建立全国军民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服务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统计数字显示,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668.81亿元,增长12.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911.84亿元,增长15.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增长25.8%、26.6%和27.1%。

    青岛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中心性、高端化、强辐射”的工作要求,促进高端资源加速集聚。汇总筛选服务业高端资源项目26个,包括浪潮青岛研发中心、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等服务业高端机构7个,李沧区打造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崂山区打造的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 (院士智谷)建成开园等重大发展平台8个,京东电商产业园、国家健康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重点服务业项目11个。实施服务业“万千百十”市场主体工程,加快引进培育服务业大企业,全年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700家以上。

    构建服务中心指标体系。制定20项服务中心重点监测指标,其中总体发展指标6项,年入境邮轮次数等五大服务功能特色指标14项。以2015年为基数,测算确定了“十三五”年度行业发展目标和125个重大建设项目、园区、平台的建设目标,并进行了责任分解,初步构建起我市建设区域服务中心的统计指标体系。全年青岛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79.6亿元,增长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强化载体项目建设。全年“千万平米工程”完成投资1297亿元,竣工2570万平米,新投入运营2648万平米,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2%、159%和189%。自2012年以来,累计竣工12497万平米,占5年规划总目标比重114.3%,全面完成5年规模目标。加快推进103个投资过10亿元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年项目完成投资49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3%,海尔智能产业园、即墨古城等13个项目竣工运行。

    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全年完成金融、物流、外贸、旅游等领域15项改革创新任务,“十二五”期间服务业重点领域65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其中全国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董家口港口岸开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重大事项获批。经积极争取,青岛市获批成为“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将着力推动财富管理和贸易便利化、多港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业改革创新经验。

    海洋中心:昂起经略海洋“龙头”

    担负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历史使命的青岛,在新一轮海洋发展浪潮中率先发声,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在胶州湾畔奏响了一曲气势恢宏的“蓝色交响”。

    集聚高端要素,实现创新支撑。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开学招生。海洋国家实验室建立海洋科考船队、大型科研仪器装备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成国际认可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启动大洋钻探船计划,正合作建设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000万亿次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水下设备试验和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青岛海洋地质调查研发平台正式开工建设。红岛成功引进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710所等研究机构。引进高端涉海人才,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正式挂牌运营。建立《市党政领导联系引进涉海院士及国际领军人才工作制度》,已成功引进金翔龙、朱蓓薇、钟万勰等涉海院士及其团队。引进蓝高新产业项目,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已全面开工。新引进佳诺华医药科技园、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及产业化基地等蓝色生物医药项目,全市首家生物医药创客空间“贝壳生物”投入运营。新引进青岛市蓝色科学仪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中科思研线路板生产线等海工装备项目。发展远洋渔船17艘,世界最大拖网加工船“明星”轮落户建设,龙盘、西海岸两处海洋牧场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经济发展异军突起。传统行业脱胎换骨,船舶海工产业形势有所好转,降幅逐渐收窄,但总体上处于下降通道。航运物流产业稳中有增,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同比增长3.3%和3.44%,货物吞吐量增速逐月回升。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比增长超过15%以上。海洋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同比增长5%以上。海洋渔业发展稳定。新兴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较快,增速保持在16%以上。海水淡化产业实现较大突破,董家口港区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日出水量达4万吨,可有效缓解青钢、海晶化工等大型企业的用水问题。游艇邮轮产业发展迅速,渤海邮轮、皇家加勒比游轮、地中海邮轮等3家邮轮公司计划在青岛开设邮轮航线,预计2016年邮轮母港接待邮轮将达到70航次,比去年翻一番。

    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制造”走向“智造”

    迈入“GDP万亿俱乐部”的青岛靠什么支撑?靠先进制造业!

    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比规上工业增速快0.2个百分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生产智能电视1581万台,增长60.6%,智能手机突破1000万台,达1864万台,增长13.3%。优势产业对工业拉动作用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7%,提升0.7个百分点。

    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高技术制造业和“蓝高新”产业发展,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6个获批城市。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聚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提高支撑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支持内容,具体涉及15条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具体政策,集中发力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建设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提升企业创新供给能力。青岛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新培育2个国家级、30个省级和7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扩大产品创新供给,组织评选首批中小企业“隐形冠军”20家,新认定“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1家、“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57个;3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名单,11个企业产品被认定为2016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荐家电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中心等7个项目争创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建设试点。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878亿元的122个高端项目建设,北汽新能源汽车(一期)等31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114.4亿元;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对德盛利智能装备等16个项目完成注资1.593亿元。推进互联网工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工业“555”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分行业选树了首批50个互联网工业示范试点企业,组织开展“555”认定,认定7个互联网工业平台、8个智能互联工厂、73个数字化车间;2个项目列入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项目新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居同类城市首位;促成了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全球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宝佳那智机器人应用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合作成果落户青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