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在技术发展面前不要害焦虑症
卢阳旭

两会感言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门话题。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特别是当人工智能以AlphaGo、Master横扫人类顶尖围棋手这样一种对抗性、攻击性的面目为公众所了解时,科技发展太快甚至失控的担心又被周期性地激活。人们担心技术创新引起机器对劳动力的广泛替代,导致技术性失业,抢走一部分人的饭碗;害怕技术进步失去控制,使人物化,让劳动异化——《摩登时代》中查理的可怕遭遇让人难以释怀,科幻电影中失去控制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的场景也经常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当中。

    然而,事实的另一面是,自从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后,人们同样周期性地焦虑技术发展太慢。人们担心自己所在的企业、城市和国家在全球科技和经济竞争中“技不如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科技发展太快,而是太慢。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即是明证。面对质疑,他们总会说,知识的限制和内心的焦虑让人们倾向于夸大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的程度,忽略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个充满“廉价”商品的世界,资源获得的不平等现象将会极大地减少,换句话说,虽然获益程度有大小,但大家其实都是绝对的受益者。

    稍微留意一下政策界、学术界和舆论界的讨论不难发现,对技术进步太慢与太快的焦虑在当下其实同时存在。就在一些人对人工智能特别是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变成一匹脱缰野马而满心焦虑的同时,一些人却把人工智能视作下一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对其寄予厚望,强调要加大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加速产业化步伐。

    每个焦虑者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去消除让他们产生焦虑的问题。但坦白说,人类社会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既没有在技术至上的道路上毫无窒碍地狂奔,也没有由于害怕变化和风险而裹足不前,恰恰是因为关于技术发展太快和太慢的焦虑同时存在,并且各方在焦虑的驱使下相互博弈、妥协,寻求可能的平衡,共同认识到作为一个共同体,人类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在创新和不创新之间做选择,而是如何把握好创新的方向和节奏,让彼此既不沉迷在开口闭口“长期来看”“总体来看”、忽略短期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也不要动不动就刻意曲解凯恩斯那句“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的话、放弃从长计议,始终能够在张力平衡中保持一个与不确定相处、与创新同行的正确姿势。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