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中国火星探测已无卡脖子问题
叶培建委员详解深空探测计划
本报记者 刘 垠

代表委员晒新闻

    “中国的首次探测火星工程(简称‘探火’)没有卡脖子问题了,目前初样阶段的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系统顾问叶培建透露,我国将在2020年下半年发射火星探测器,预计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完成第一次探测任务。

    一次三个小目标赶超领先

    2016年1月,我国批准立项火星探测任务,6月就做出了初样,一般常规方案中两年的任务仅用半年就完成了。叶培建说,所谓初样,就是做出一个将来能去火星的探测器,经过各种试验甚至是破坏性试验,之后再做一个正样。

    迄今为止,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共有40多次,其中着陆探测19次,完全成功的仅7次。

    “我们‘探火’比印度还晚,但国际上第一次‘探火’一般绕、落是分开的,但中国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叶培建说,如果做成了,就能一步走进比较先进的行列。

    火星着陆有恐怖7分钟?

    2012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一段视频,展示“好奇”号进入火星大气层,降落和最终着陆的全过程,如果发生任何意外,数十亿美元资金和数千小时的努力将打水漂。这一过程被称为“令人恐怖的7分钟”。

    “我不主张这么提,从着陆器和环绕器分开整个过程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步都很关键,我们采取了非常完整的设计。”叶培建告诉记者,落下去的核心在于,从那么快的速度如何平稳降落到火星,因此要找一个合适的着陆地点,着陆器分离时姿态要控制好,减速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降落伞、反推发动机等。

    叶培建说,有些工程设计无法在天上验证,尽可能要在地面做验证试验,比如高空下来腿怎么落地、降落伞怎么打开。“但降落伞的展开在地面无法做,为了确保着陆巡视器顺利着陆,需要进行一些工程验证,包括专门发射高空火箭弹来验证。”

    开采小行星不是天方夜谭

    2016年底发布的航天白皮书阐明我国深空探测的路径,相继探测火星、小行星,火星采样后返回,之后再探测木星,也可能发射飞行器飞得更高更远。叶培建透露,争取在建党百年时,能够飞到100—150个AU(天文单位,即一个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探测小行星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因为小行星带有很多宇宙大爆炸的初始信息,通过研究有可能知道宇宙形成、地球演化。另外小行星有很多资源,整个小行星就是镍矿、铁矿。”叶培建说,开采小行星并不是天方夜谭,美国和欧洲及我国都在策划。(科技日报北京3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