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伟
在近日召开的武汉市两会上,“留住大学生”成为热门话题。
着眼未来,武汉市计划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全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意义深远,是提高武汉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举措。
孵化器面积超千万平方米
91所高校,在校学生超过130万人,总量位居全球城市第一。这一直是武汉引以为豪的事。
然而,如何留住大学生,武汉市一直在做这篇大文章。
2013年8月,武汉市政府出台“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围绕平台、活动、培训“三管齐下”,针对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了十条具体的鼓励措施,涵盖大学生创业的场地、资金、税收等方方面面。
2013年以来,武汉市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9340万元用于直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还安排8980万元资金支持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特区等众创孵化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拎包入驻”“百兆上桌”以及“保姆式”孵化服务。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市区联动、高校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特区不断涌现。
目前,全市各类孵化器已达221家,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级众创孵化平台数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2016年新增在孵企业2252家,在孵企业总数已达8435家。
大学生选择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热度不断升温,形成了光谷创客街区、街道口创业街区两个连片创业街区,以及洪山创意天地、东湖移动互联创谷、华科启明星空、武昌5.5SPACE、江岸岱家山孵化器等一批吸纳大学生超万人、超千人的众创楼宇。
据武汉市人社局统计,武汉每年吸纳的大学生由2012年的8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10.4万人,2016年又上升到了15万人。
探索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说:“要留住大学生,除了不断扩大创客空间建设以外,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武汉整合出了一整套全链条、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扶助体系。建立了意识培养、技能提升、项目遴选、资金帮扶、导师辅导、孵化发展、加速助力、产品推广、爱心传递九个阶梯渐进式创业帮扶架构。
在全国率先推出“青桐汇”活动,为创业者搭建了“找资金、找项目、找场地、找人才、找圈子”的众创平台。“青桐汇”累计举办49期,路演大学生创业项目逾750个,吸引天使投资机构800余人次现场对接项目,帮助“斗鱼TV”“卷皮网”等众多优秀创业项目成功融资17.9亿元。该模式被多个城市复制推广。
2013年以来,武汉市将科技研发资金1.84亿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
市科技局已经连续两年发出了6000万元“科技创新券”,并将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在孵企业纳入申领范围,将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纳入收券范围,收券单位由35家扩大为280余家,惠及600多家科技企业,有效降低了科技企业创业成本。
全市设立了总规模达13.33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联合社会创投机构共发起设立子基金37支,总规模64.09亿元,共投资近200家科技企业。
近日,武汉市还按照“政策清单”模式推出“企业创新十条”,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世界产业创新在这里发芽
去年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围绕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作出了一系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
2016年初,武汉市在创新园区“升级版”的基础上,谋划启动了“创谷计划”。围绕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重点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
武汉市科技局政策法制处处长石柏林介绍,各区(开发区)积极性很高,拿出最好的地块、最低的租金、最优的政策,联合创业服务领军企业、龙头高科技企业等共同开发,申报了一批“创谷”建设项目。
市政府分三批启动了13个“创谷”,规划区域总面积30.79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总投资986亿元。13个“创谷”产业定位涵盖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智能控制、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时尚创意、互联网+绿色循环再制造等领域。据统计,前期获批的7个“创谷”新增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新建实体空间80.0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240家。
为引进战略人才,武汉还制订了“城市合伙人计划”,目前已经认定了116名“城市合伙人”。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聚集1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1000名产业领军人才以及100名知名创业投资人、1000名各类天使投资人,培育集聚20万名青年研发创业人才,带动形成100万产业大军。
2月20日,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在全市科技工作会上说,我们要让武汉真正成为青年的“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