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进亦忧,退亦忧,美载人航天路向何方?
张梦然
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都在为NASA设计载人太空飞船。图片均来自网络

梦然丝语

    近日,美国只对国会负责的政府问责局汇报称,美国商业载人飞船首飞时间或推迟到2019年。轻巧的一句话,揭露了美国政府现处的两难境地:在与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签订的合同到期前,美国要么孤注一掷,坐地干等自家的载人系统;要么低声下气,打开钱包,咬牙再买几年“俄罗斯船票”。

    这般尴尬境地,早从2011年就已现端倪。是年,美国所有航天飞机正式“归老”于博物馆,一个时代就此终结,美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到了青黄不接的岁月,何时能恢复原有的实力,众说纷纭。

    美国航天业在历经长久荣耀后,这才真正体会到艰难与感伤。没有航天飞机,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仍要保障国际空间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一早准备好的策略就是,付高额票价购买俄罗斯“联盟”号的运送服务——2011年每运送一名美宇航员需向俄支付约4000万美元,2017年就超过7000万美元。

    太黑了!掏钱掏的肉疼不说,美国也很难说服自己去信任所谓“俄国人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的飞船”,飞得安不安全是一回事,一旦国际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时,逃生舱全是俄罗斯的,总觉得处于劣势。

    以上,还皆是建立在人家同意卖船票的前提下。虽说一般人不会有钱不赚,但俄罗斯绝对不是一般人。两国关系如此微妙,俄总是有意无意暗示,不想再续约了。如果美俄关系持续紧张下去,老对手很可能断然翻脸。

    这成了美国太空事业的最大一块“心病”。为了用自家的工具把宇航员送上太空,NASA启动了一系列制造下一代航天载具的计划,并开始向本国的商业企业公开招标。

    有意思的是,当时该计划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立法者和公众人士的批评,他们对商用航天器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航空领域向私营企业开放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但现在这些声音消散无踪。一方面是近些年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为首的太空私企高歌猛进;另一方面,质疑者们大概终于摸清了形势——美国政府已没能力像当年太空竞赛初期那样一掷千金了。

    哪还有比让私企彻底接手近地人员及物资运输任务更划算的呢?填补了载人航天空白,省了钱,还落得一身轻,NASA可以腾挪出精力,好生照顾那些更深远的太空探测。

    现在首飞计划推后,NASA为难在“面子”,与NASA签合同的两家公司则急在“里子”。波音和SpaceX无疑是两家“大牛”,研发也是全力以赴,但载人航天这种级别的事业,全世界以国家行为能完成的仅有中美俄,这两家公司一时之间达不到NASA制定的严苛标准也在情理之中。

    在美国的航天飞机仍遨游天际之时,这种可以循环发射的飞行器让载人航天像民航运输一样平常廉价,也让发射卫星像投递信件一般轻而易举。太空因此充满了商机,一些“见不得光”的太空任务甚至担负起美国的国家安全。

    但它大大超出了预算,不仅如此,保护机体在重返大气层时免受高温侵害的隔热瓦,始终存在易于剥落的致命问题。人们因此称航天飞机为一座“飞行的砖窑”,这些最终彻底耗尽了NASA的科研资源,甚至令其窘迫到负担不起一次对哈雷彗星的研究项目。

    今天来看,这不全是技术上的缺陷——航天飞机出现的悲剧事件当然无可辩驳,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航天飞机的根本问题缘于美国的政策变化。随着向军事战争等领域的慢慢倾斜,美国航天预算严重受限,航天飞机的发射逃生系统提不上日程,最后它成了一个备受资金困扰从而一再让步的中间产品,一项曾以举国之力研发的尖端技术,被封存进课本。

    退下历史舞台的不应重来,商业化也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美国航天事业面临今天的局面,是长时间以来“政策”和“资金”双方面掣肘的结果。美国新政府一拍脑袋想大刀阔斧开展新航天计划之时,勿忘前车之鉴,且多替日后留条路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