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他推开了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大门
本报记者 华 凌

留声机

    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美国能源部10亿美元的项目,研制高温超导线材两次刷新临界电流密度纪录;2007年,他创立美国新纳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居世界前列产能的纳米碳管生产线;2012年,他在中国成立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具有世界级产能的少层石墨烯生产线……他就是李琦博士。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够在一个前沿领域独占鳌头已是不易,而李琦从高温超导、纳米碳管到石墨烯领域,样样做成佼佼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12月21日,因主动脉血管突发破裂,他溘然离世,享年58岁。

    誓将实验室成果工业化

    “当初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勤奋好学,以及他所拥有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开创能力。”妻子方明女士回国整理李琦遗物期间,对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

    李琦和她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相识、相恋和结婚。随后,他们相继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李琦以优异成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方明记得李琦的弟弟曾讲,李琦自幼喜爱看书,动手能力很强,在家里常把半导体收音机拆了又装,一天到晚琢磨鼓弄电子玩意儿。尽管没有上过高中,他以初中的底子自学四个月就直接考上大学。当时他的物理成绩是全校最高分,只是语文差些,在所有入学新生里总分数较低,但大学毕业时,他总成绩列全校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细数李琦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包括《自然》上发表的科技论文,竟达60余篇。然而,他对妻子说,此生最大誓愿,不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而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工业化,并达世界第一量产,惠及大众。

    2015年,许多石墨烯企业还在烧钱摸石头过河。此时,李琦创立的鸿纳科技已与比亚迪合作,大批量提供石墨烯锂电池导电浆料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赢利的企业,推开了中国石墨烯产业化的大门。

    志创世界级中国高科技公司

    那晚,李琦身感不适,被紧急送进医院等待第二天的手术,话别前来探望的亲朋之后,他心头仍放不下近期的技术研发项目,于是打出人生最后一个电话,同公司技术总监李召平讨论下周例会涉及的技术要点,时长约半小时。

    “考虑到李总的身体,就劝他别讲太长,这要在平时,他会跟我们讨论上一两个小时不止。”当时接电话的李召平向记者回忆道。

    李召平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李总不仅在一线指导公司技术创新,还亲力亲为做基础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他的科学思维,他触类旁通,具有独特的技术敏感性,对新生事物能够快速吸收,他会留意谈话中的灵感一现,并想办法一步步实现;其次,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并做相关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品让客户使用方便,省去磨合环节,不怕增加工序;再有,经营企业具有前瞻性,超前布局未来5—10年的发展策略。”

    鸿纳科技行政总监关宝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李总每天睡得很晚,经常抱着电脑看技术信息、专利或科技论文,琢磨如何能够进一步完善新产品。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公司下车间看研发情况。国内创业近十年,他每年回美国与家人见面不足两周。他志在创立世界级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因此他视鸿纳科技如同自己的生命,一刻都未放下过。”

    敢为产业发展鞭策谏言

    李琦的突然离去,让石墨烯产业界很多人痛心疾首,他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乐观幽默的良师益友,还缺失了一位敢为产业发展谏言的鞭策者。

    李琦从做科研出身,到在美国运作高技术企业,深谙企业管理、质量管控及与市场的契合,他对企业发展有深刻的理解,超出一般科学家的见地,大量的实践让他对产业走向具有独到的洞察力。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李琦对产业的贡献,要远比对其企业的贡献多得多。他常对业内企业直言不讳,有时言辞犀利令人难以接受。然而,事后被他告诫的企业或大学教授都觉着他字字珠玉,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少走了很多弯路。”

    李琦,一生为科研创新乐此不疲,把自己的率真、开拓、求索和坚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石墨烯产业,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第一位叩开石墨烯产业大门的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