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吴江龙
2015年武汉大学就放出要研发“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消息。直到今年2月3日随着“珞珈一号”02星工程协调会在武汉召开,“珞珈一号”卫星再次曝光。意味着“珞珈一号”卫星渐行渐近。而且这次“珞珈一号”变成了两颗星,01星预计今年发射,02星计划2019年底升空。
地球的夜幕有话要说
2015年年初,李德仁院士就地理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问题,撰写文章《迎接地理信息产业与IT产业的大融合》指出地理信息产业与IT产业融合发展中产业链融合、多技术集成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文给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过教授很大启发,他想推动武汉大学研制一颗多功能集成卫星,将李德仁院士的想法付诸实践,促进地理信息产业与IT产业的大融合。
同年,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李熙博士借助夜光遥感影像,反映出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战乱残酷程度,研究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引用。
李熙博士通过关注38个月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相关卫星数据,发现叙利亚在2011年发生内战前后,城市灯光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叙利亚内战自当年3月爆发后,灯光剧烈变少,大部分省份的夜光损失超过60%。李熙通过分析169个国家的夜光趋势得出结论:一个地方夜光突减,很可能发生了灾难。
经过广泛调研,武汉大学“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研发团队选择了目前国内处于空白的“夜光遥感”及国家急需的“导航增强”作为卫星功能设计的出发点。
2015年9月,“珞珈一号”由方案设计阶段正式转入工程研制阶段。
首试雷达卫星多角度高精度成像
“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德仁院士说,01星重约10千克,将侧重于应用夜光遥感技术,目前研制进展顺利,发射后将为宏观经济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决策等提供数据。
“珞珈一号”01星搭载了高灵敏度夜光相机,其精度将达到地面分辨率100米。“夜间可看见长江上所有亮灯的大桥,获取精度高于当前美国卫星的夜景图片。”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李熙说。
同时,该卫星将搭载导航增强载荷,用于开展低轨卫星增强“北斗”等高轨导航卫星的试验。
“珞珈一号”01星如果在今年成功发射,它将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颗专门进行夜光遥感的卫星。
02星侧重于应用雷达技术,将在国际上首次试验雷达卫星多角度成像模式,攻关难度较大。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卫星型号总设计师张庆君为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
“珞珈一号”02星由武汉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发。张庆君说,该星是满足1∶50000测绘精度的多角度成像新体制雷达卫星,卫星设计具有条带、聚束、多角度、双基地等成像模式,对中国雷达卫星和卫星测绘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雷达卫星将不受气候阴晴和白天夜晚的限制,能24小时、全天候工作,可用于目标勘查、地形地表变化监测等。
源头创新带动人才培养
2月3日,“珞珈一号”工程协调会上,与会专家对“珞珈一号”的研制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后续论证研制的分工、经费筹措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5年初提出构想,6月19日“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需求分析和卫星可行性论证会召开。9月28日,“珞珈一号”工程卫星详细设计方案与地面系统总体方案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武汉大学“珞珈一号”研发团队付出了艰苦努力。
为便于广大遥感学子深入行业一线,了解学科前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共同开创武汉大学“珞珈一号”应用新局面。武汉大学还启动了面向本科生招募卫星设计团队、卫星测控团队、卫星数据处理团队、卫星数据应用团队的工作。
2015年11月11日 武汉大学在校内召开了团队招募宣讲会。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过教授作了“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设计、研制、测控、处理与应用专题报告。张过教授说:“‘珞珈一号’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我校强大的科研能力,推动了重点学科遥感与导航学科的建设和探索创新,同时为优秀的遥感学子提供了深入一线的机会。”
2月3日,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在“珞珈一号”工程协调会上表示,“珞珈一号”卫星是武汉大学在空间信息领域开展源头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将加大投入,继续支持其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