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3日 星期一
由“黑色”变“绿色”
长治一批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
本报记者 王海滨

    十几辆卡车在厂区排队等待装货,洁净的车间内一派繁忙,两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在长治市重点培育的20个“非煤非电”企业之一的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段忠贤告诉记者,“我们经历过光伏产业的‘寒冬’,现在市场需求很旺,尽管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是前景很好”。

    这是一家专业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板、太阳能光热发电聚光玻璃、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综合高科技新能源企业,也是一家实现从“地下”到“地上”,由“黑色”变“绿色”的转型企业。

    “我们生产的超白压延光伏玻璃是一种透明、低铁玻璃,也是光伏电池组件的盖板,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透光率、成品率。经钢化镀膜等深加工后,其透光率可达95%以上,大大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率,且废品碎玻璃少,被广泛应用于高端市场,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和燃料都能就近解决。”段忠贤说,“我们整条生产线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实现排放零污染,产生的大量蒸汽用来制作光伏玻璃,剩余的部分可在系统内部实现循环再利用。”

    LED产业龙头企业山西高科华烨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首批与中科院合作签约单位,拥有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唯一的国家检测中心,已取得220余项专利。“目前公司在国内设有24个省级营销中心,预计2016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公司运营总监崔程远指着几乎空空荡荡的仓库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LED产品根本没有存货,生产出来就马上包装发运,产品供不应求。

    位于襄垣县王桥镇的潞安180万吨煤基清洁能源项目,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攻关项目、全省重大转型标杆工程、长治市重点标志性工程。它充分体现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以技术领先为标志,煤炭清洁利用为特色,通过全方位的工艺优化和系统集成,构建以废弃资源转换洁净高效能源和精细化产品的绿色发展模式,打造具有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高端新兴接替产业。

    位于长治市襄垣县的山西林盛果业有限公司,2011年,林盛果业由建筑安装转入林果业,并培育出独一无二的品种“张林梨王”。2013年,林盛果业由种植、研发,纵深跨向果品加工,现已累计投资近7亿元,直接安排当地农村剩余劳力600余人,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带动当地物流、商业2000人,人均增收2万元。

    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高新区为引领、以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和一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园区为基地,辐射带动周边8个工业园区的“一区多园”思路。园区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省内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引进一大批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搭建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引进孵化了北斗数据中心、单层石墨烯、低成本蜂群无人机等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项目,培育形成了一批智能充电桩、雾霾沉降路灯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巨人”企业。

    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前9个月,长治市新兴产业中,除化工行业下降外均保持较好增长,累计完成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装备制造业、医药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增长10.2%、27.1%和22.2%。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