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时代·中国园区这一年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人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格局,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十三五’的战鼓已经擂响,渭南高新区围绕‘追赶超越’主旋律,紧扣‘三次创业’发展大局,推出实打实举措,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功让园区实现‘蝶变’。
引育并重 着力人才聚集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集聚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合理,层次不断提升,为园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队伍。依托市创新创业中心吸引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区创办企业。依托3D打印产业孵化器、专家工作站等平台,集聚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团队。深入沃特码、天臣新能源等新建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及时掌握高层次人才需求动态,发布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3人,副高级职称以上的32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2人。
建设平台载体,发挥人才作用。聚焦高新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与省内数十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持续助推“政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研发基地1个,省级研发基地8个,专家工作站8个,校企共建人才培育基地5个,开展青年科技军团建设,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领域顶尖人才。
优化服务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为了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高新区主动搭建平台,以奖励、补贴等形式,每年设立2000万元科技创新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不断充实完善人才储备项目、人才公寓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大力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吸引、留住人才的凹地效应,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渭南高新区。
新兴产业合力 转型如鱼得水
在“追赶超越”主旋律的指导下,高新区利用辖区现有的区位优势,借助院校科研人才,探索出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主导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资源集聚、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产业转型,从以精细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成为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三大优势产业集群。3D打印和新能源新材料双玉合璧,实现联动发展,成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渭南高新区党工委第12次委员会议上,党工委书记朱忠效指导“十三五”建设时提出,“‘十三五’要严抓落实,通过努力,抓紧推进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目前渭南高新区已经构建起一个市场化运作的3D打印产业化协同创新研究体系,全力实施3D打印“6+1”发展战略,即构建一流的协同创新研究体系、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满足各种业态空间承载体系、有吸引力的政策和人文关怀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全方位协同共建六大体系,加快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的速度迅猛。聚焦3D打印设备生产、3D打印金属材料研发及生产、3D打印产业化示范应用、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领域,加快外部关联企业资源整合,快速做大做强园区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让渭南高新区成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沃土,成为全国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生产聚集区。
2015年以来,渭南高新区一直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具有万亿市场潜力的新兴前沿产业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上下游产业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及示范应用基地。深圳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天臣新能源(渭南)、深圳星美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已相继入驻渭南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实施一次规划,两期建设。一期重点任务是引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落户,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实现园区的链式发展。二期重点任务是引进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各功能区综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城融合,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城。
“十三五”期间,渭南高新区将完善功能配套、加速平台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突破,主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力争将渭南建成陕西省电动汽车建设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