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T装配工厂一角 |
□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禚召江 陈金玲 马文哲
从无技术、无人才、无产品起步,在10年里顶住压力投入10个亿,几次起落之后,刘祥伍和盛瑞传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8AT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建国以来中国汽车行业零部件唯一获批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简称8AT,因为挡位多,所以提速快而且省油。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曾评价:变速器技术是汽车核心技术之一,盛瑞的8AT在这方面缩短了中国和世界40年的差距。而对盛瑞传动董事长刘祥伍来说,8AT带给他的骄傲,不仅是国家大奖,“当时我们搞这个自动变速器的时候,中国就从来没有AT的供应商,我们给中国汽车产业打造了一个自动变速器的产业链。”
“十年磨砺,剑指苍穹”,没有人比刘祥伍更能掂量出这个国家科技最高大奖的分量。要知道,十四年前,刚刚从国企改制的盛瑞是企业中的“小不点”,身份转换之初一度不知往哪里走……
从迷茫的“小不点”到拿下世界首款成为“行业大咖”,盛瑞经历了什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又是如何拿下的?
99%的失败率,投资数亿元,谁敢干?
“一切源于十年前那一晚的果决。” 说起8AT,盛瑞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书翰像是在讲一个传奇。
2006年4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谭伯格,已经是第五次来中国讲解他的8AT概念和理论。业内人士都明白,当时虽然处于4AT、5AT时代,但8AT是未来发展方向,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几个大企业一如既往犹豫不决:“得研究一下”“等上级批复”。此前四次来中国,谭伯格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然而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研究”仍没下文。
此时的盛瑞,经过“三无”徬徨后,正生产柴油机配件,并考虑“多条腿走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向阳以科学专业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谭氏方案是一个绝佳的方案。闻听谭伯格这次来中国,刘祥伍和徐向阳立即约见。
2006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徐向阳教授办公室,徐教授做翻译,谭伯格做介绍,刘祥伍与山东省中小企业办王成主任做听众;四个小时的话题只有一个,8AT。
“实际上我对这个东西根本听不懂,但是我从谭伯格在讲这件事情的激情,这种表情,声情并茂的这种感染力,像是在描述一个珍宝一样。”
谭伯格揣着的这个“珍宝”让刘祥伍动心不已。当时的盛瑞,主要为国内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供应配件,效益可观,但是这种富足安稳的小日子,刘祥伍并不满意。
作为一个企业家来看,他看的不是当前的利润,“我们更看重的是我们这个企业如何打造一个百年企业,如何去创造一个自己的产品,这一直是我的梦想。”
刘祥伍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那我就来做,给中国开了个先河。”
2006年7月31日,青岛,盛瑞与北航、谭伯格正式启动8AT项目。启动仪式上,杯光斛影,刘祥伍举着香槟酒,对徐向阳说了句令对方终生难忘的话:“我的办公室在17层,8AT如果失败了,我从17楼跳下去!”徐向阳毫不犹豫,语出铿锵:“到时我们陪你跳下去!”
十个亿投资中,有几个亿是花在了人才培养上
国内没有自动变速器的成功技术,盛瑞走出一条特别的创新路子。
2008年,盛瑞的研发团队在德国建立研究机构;同年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8AT样品;同时派人赴德、英学习。赴英人员在领取生活费的同时,每人每月还另领500英镑的“咖啡费”,用途是与对方交朋友、多学点技术。
青岛八大关,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著名风景区。盛瑞在此租下一栋楼,将8AT的核心部门软件开发中心设在这里。中心主任工程师需在青岛买房子,刘祥伍把女儿在青岛的房子卖给他。还有几位科研人员凑不够买房首付,刘祥伍借给他……在盛瑞的用人文化中,这被称为“以情留人”。
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时间,盛瑞为8AT投资了10亿元。其中前八年,属于砸钱都听不见响儿的时期。大笔的钱花出去,见不到一点效益。2008年企业经营困难,刘祥伍动员管理层自降工资,他自己只拿800元的生活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AT研发人员的收入却不降反升。
王书翰说:“盛瑞给我们科研人员设立考核特区,考核不看利润,只看项目进度,每年只要完成研发进度,年薪和奖金一分都不少。”
2007年盛瑞正式启动8AT后,盛瑞和北航分别派出研究人员,联合德国谭博格教授,共同从事概念设计。
盛瑞在与里英国里卡多签约时,本寄希望于英国人能够在硬件、软件方面提供帮助,而实际情况是,里卡多对8AT软件开发也是头一次。最终,软件开发和仿真模拟工作主要由盛瑞和北航承担,借此锻炼机会,盛瑞中国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刘祥伍说,在对8AT十个亿的投资中,有几个亿是花在了人才的培养上。
王书翰曾经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还在读博士的他,开始参与盛瑞传动8AT项目,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正式加入盛瑞传动。研发8AT的第一批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像王书翰这样的年轻人。为了让这些核心人才留下来,刘祥伍把公司的部分股份拿出来稀释给他们。
企业最长久的留人方法,是将个人和企业“捆”在一起。去年,盛瑞实施技术骨干持股计划,第一批50名技术人才拿到公司原始股,其中2/3是8AT研发人员。在盛瑞的“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占员工20%的技术骨干将全部持股。
人才培养的回报是丰厚的。2010年,8AT的第一代样机在里卡多设计完成,半年后,第二代样机以盛瑞为主成功研制,第三代样机则完全由盛瑞研制。2015年,在国外同行只做到9AT的情况下,盛瑞在8AT的基础上成功研制13AT,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同行。刘祥伍自豪的说,盛瑞不仅打造了一个产品,更主要的是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团队。
从样品到产品并非一步之遥
从样品到产品,刘祥伍有几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如何迅速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的信赖,这对我们说比开发8AT还要难”;第二个没想到,是从产品到产业更是步履维艰,“我们也是从零开始做的,一点一滴培育了我们自己的产业链”;第三个没想到,企业转型升级,要战略更要胆略,“企业家要是没有这种胆略,企业转型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2010年,盛瑞生产出第一代样机,但是业界对它能否量产仍然持怀疑态度,刘祥伍带着人南下北上,光是寻找愿意合作的整车厂家就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很多汽车厂,是对你担心,对你不信任,现在企业都要生存啊,一旦选了你这个变速箱,要出了问题的话,一个车型要好几个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确确实实也有一些汽车厂,他瞧不起你,他不配合。”
最终,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家。而至于江铃为什么会选择一家在8AT配套方面没有成功经历而且属民营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前总裁卢水芳表示,当时企业想借助8AT突破发展遇到的瓶颈,而国内这边,盛瑞三年投入3.5亿元搞研发的魄力,让他信服。
2011年年底,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AT在盛瑞下线,2014年9月,装配盛瑞8AT的陆风X5正式上市销售,在把8AT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三年时间里,盛瑞总共解决了匹配过程中2800多项问题。刘祥伍感叹说,量产8AT的过程简直比研发8AT更艰难。
有了技术,有了图纸,但是只能从国外买零件。当时国内在自动变速器这个产业链是空白的,盛瑞也是从零开始做,一点一滴培育自己的产业链。
8AT的第一代样机,400多个零部件几乎全部都是国外或合资企业采购,到了第三代样机,已经有40%的零部件来自国内。几年来,依托8AT,盛瑞传动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自动变速器产业供应链。
当然,盛瑞自主产品开发和市场化应用背后,它的“娘家人”更功不可没。不仅在研发阶段尽全力支持,还在产业化阶段,潍坊高新区就建设了自动变速器配套产业园,已有5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签约入园,解决8AT批量投产后零部件供应存在的“远、散、乱”的问题,将形成理念先进、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服务盛瑞、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自动变速器产业集群。潍坊市委、市政府几年来一直把8AT项目列入扶持政策中,在8AT二期建设中又专门制定了组合政策文件。国家相关部委、山东省在政策上也给予了鼎力支持和扶持。
如今,盛瑞与陆风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本土选手强强联合的典型案例,现在2017年,已经有多家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厂家主动找上门来,8AT的订单超过了10万台。8AT的量产成就了盛瑞,也培养了产业链下游一批零部件供应商。
2015年,盛瑞的销售收入中,老产品占了三分之二,8AT占了三分之一,到了2016年,8AT的比例提高到过半。刘祥伍说,盛瑞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受益者。但是,改革转型之路的艰难曲折,让已经年过六旬的刘祥伍感慨万分。
“改革,转型,创新,确确实实,它不仅需要钱,也不仅需要你的战略,更需要一种胆略,企业家要是没有这种胆略,企业转型是很难坚持到底的,为什么很多企业转型到一半就失败了,最关键的时候往往放弃了退却了。”
“三无”企业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什么秘密?这些都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