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有风
——为了这点可能性,我们往往不惜代价。
2004年我来到北京念大学,念书的时候心里简单,似乎从学校东门走出去晃荡一圈,就已经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了。
那时并不知道,和单纯的西四环校园环境相比,东三环似乎是北京另外一个世界。这条路沿线集中着北京最密集、最贵的写字楼,也是北京最活跃的区域,这里聚集着北京最多的老外,也是北京最多夜生活所在的地域。白天你能看到衣着光鲜的白领们,他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来到东三环沿线,行色匆匆,进入一幢幢高楼大厦,在这些大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格子间,每天你都难以预计他们需要在这些格子间里待多久,也许今晚按时下班,也许今晚,那格子间的灯要一直亮到半夜。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在夜间从高空俯瞰北京,东三环的这一段会不会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段呢?
2014年再次来到北京以后,我就一直在东三环沿线,在这里居住和上班,逐渐发现这片地带的有趣之处。每天上班我都经过一道栅栏,这一道栅栏简简单单,却拦住了两片天地。栅栏的一边,是北京消费最高的地区之一:三里屯。这里生活着各个国家的老外,他们带来欧元、美元、英镑等消费,一顿饭人均几百上千也不算什么,而在栅栏另外一边,则是平常中国人的市井,十五块一碗的炒饭,二十块一份的黄焖鸡米饭,凉皮煎饼水果摊。奔波在这两个区域的,除了像我这样的白领,有保姆阿姨的身影,也有着梦想嫁老外从此改变命运的女孩儿身影。
就是这块神奇的地域,可能是多少青年人所向往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带着梦想走进过那格子间,可是后来却又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总是在质疑中似乎又迷失,在迷失中似乎又走向坚定,我羡慕有着朴素渴望的人,他们的梦想就是简单的梦想,好像不需要推敲和质疑,就好比三里屯的那个小丽。
小丽从四川来,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把孩子留在了四川老家,和老公到北京赚钱。她刚来到三里屯的时候,不会英语,没有文化,凭着一双手给外国人做事,什么都做,也什么都愿意去学。很快她就能在外国人家里帮他们做三明治、煎牛排、拌沙拉、做咖啡。几年以后,她在三里屯开了一家果汁店,小店几乎没怎么装修,她却装了三块大黑板,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果汁的菜单,对着字典查英文单词,一并写出来。字迹质朴而拙劣,却又因此显出了特别的文艺气质。前来光顾的外国客人,她也请他们帮她核对英文拼写,老外非常乐意干这个事。
慢慢的,小果汁店开始卖水果拼盘,有了咖啡机,顺带卖咖啡,接着又有了Yogurt Parfait,有了麦片,又有了三明治。慢慢的,你再也难以相信这家小店的主人是一个农村妇女,这家洋气的小店,和巴黎街头的小店,和洛杉矶街头的小店,可能已经别无二致。小丽性格也变得开朗,骨子里的某种自卑和腼腆在不知不觉中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向任何人敞开的勇敢和喜悦。就这样一点一点,我看着这个来自四川大山深处的女人,慢慢学会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世界。
看着她,不得不感叹生活方式对于人的改造力有多大。那些奋斗努力的年轻人,之所以在这里挥洒着泪水和汗水,大概不仅仅是工资本上的数字和格子间的那个位置,而是想要探寻我们该在这个世界上怎么生活吧?人们总在汲汲营营中想要寻求某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没有人知道哪一种才是最好的,惟愿这世上所有寻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然而总是有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大概这也是北京的东三环最迷人之处,为了这点可能性,我们往往不惜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