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疆指挥部与农业专家在团结新村现场指导 |
2016年4月18日16时30分,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的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回收舱准确降落在内蒙古预定着陆区域。在这颗卫星上进行的19项科学实验中,有595克油料作物文冠果种子,是由一家北京企业协助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院和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完成的,以选育优良航天新品种。这家企业是北京市科委遴选出的第一批十家“星创天地”之一——北京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得益于北京市科委开展的对口支援与区域合作工作,这家专门从事航天育种研发及产业化推广为主的农业高科技企业走进内蒙古,并在北京市援蒙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与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在航天育种、种苗代繁、示范推广和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
类似神舟绿鹏的案例正在急剧增加。
近年来,在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新一轮振兴东北和创新驱动发展四大国家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及《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与合作省市联合搭建合作平台,有效激发首都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带动合作省市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区域合作成果。
仅2016年,北京市科委就先后与贵阳、西藏、河北、河南、云南、内蒙古等11个省市自治区20批次150余人次进行对接合作;成功举办2016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年会、2016年科技援藏暨京藏技术转移大会活动、京石“一站一台”授牌仪式等科技合作对接活动20余次,促成100余个项目签约。截止到2016年11月,北京市输出内蒙古、黑龙江等16个合作省市技术合同8419项,成交额599.40亿元,同比增长93.1%。
机制先行
构建科技合作和对口
支援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新资源密集,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富集,创新动能强劲,辐射作用突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是北京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北京市科委按照科技部、北京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部署,承担着新疆和田、西藏拉萨、青海玉树、湖北巴东四地以及环京津河北14个贫困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以及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的帮扶工作,参与了河南南阳、湖北十堰对口协作工作,与贵阳、云南、宁夏、重庆、河北、天津、沈阳、上海、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10个省市区科技合作工作。多年来,北京市科委与合作地科技部门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北京科技资源优势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建立科技合作机制,推动两地共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推动签署《北京市科委 内蒙古科技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不断加大合作力度,成立京蒙科技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技术、项目、平台、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在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了联合攻关课题210项,共产生70多项实用成果,解决了重点领域关键性技术需求。北京市与内蒙古开展科技合作的单位达180多家,“十二五”时期共转移转化技术成果5327项,技术成交额313.2亿元,京蒙两地科技合作呈现出1+1>2的效果。
搭建平台
实现首都科技资源
开放共享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北京市科委打造的首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集中了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科技资源要素。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等,是北京市对外省市输出科技服务、对接科技资源、实现首都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目前,北京市科委已与7个省市共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2016年,首都科技条件各平台成员单位共服务外省市科技企业637家,签订联合研发、委托开发、检测测试、咨询等各类服务合同总额1.35亿元,合同实现额6000余万元。
内蒙古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京蒙共同建立了10家科技合作平台,其中技术转移转化中心4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2家,柔性引进院士116人,柔性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500多名。京蒙联合共建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按照“以点带面”的模式,建设了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6个示范工作站,发展加盟单位31家,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9个,每年挖掘分析检测、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各类创新需求100余项,结合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解决区域、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问题提供服务。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了京蒙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在赤峰、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满洲里分设4个工作站,形成“平台+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形式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首批有航天育种、纸上种菜等10多项成果进入平台推广。
联盟推动
科技合作更加务实
高效
区域合作发展,不仅仅是北京市的科技资源走出去,更是首都科技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渠道。首都科技企业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商业等领域的对接,带动当地特色经济创新发展。
北京市科委先后组织联盟企业、高校院所等200多家单位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200多个项目(成果),赴内蒙古参加科技成果博览会、国际科技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其中8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北京市的无人机、3D打印机、智能装备等30多项高技术产品备受内蒙古的青睐。
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乌兰察布市联合举办了“京蒙合作乌兰察布农畜产品进京产销对接会”,联盟20多家销售企业与乌兰察布30余家农畜产品生产企业达成供需意向。联盟和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了“草原有我一只羊,精准扶贫献爱心”电商众筹活动,利用农信通公司可视化电商众筹平台“聚农宝”销售翁牛特旗精品羊肉,短短两个月时间,第一批草原有机羊众筹活动共计购买有机羊100只,为当地牧民带来12万元收入。联盟还组织电商企业京东商城、聚农宝、沱沱公社等19家会员和25家涉农科技企业在赤峰市召开了“京蒙合作创新发展对接大会”,现场签订了26项合作协议,建立了依托联盟平台的两地农畜产品产、供、销合作机制,使赤峰绿色、有机的农畜产品进入北京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联盟成员新发地市场、首农食品公司、北京天安公司等一批北京企业共累计销售乌兰察布土豆、胡萝卜、圆葱等蔬菜6.2万多吨,乌兰察布成为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科技扶贫
精准帮扶打造产业
扶贫新样板
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市科委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在对口支援地区开展工作,将技术推广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逐步走上长效发展之路。
新疆和田是北京市的对口支援地区,2016年,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科委认真贯彻北京市援疆工作要求,多次组织专家对科技援疆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考察,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成功引入北京易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和田设立“新疆沙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促进项目产业化发展。沙漠温室“改土培肥项目”采用椰糠等基质对沙漠土壤进行基质复配,在和田市团结新村、和田县和谐新村、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四师224团等地共计56个温室实施改造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还制定出标准化种植规程,对没有种植经验的新农户在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对生产过程全方位监控,帮助农户实现了高产高效、节水栽培,仅西红柿单茬产量就突破了10吨,全年产量达到20吨以上,实现当年改土、当年脱贫,得到当地农户的高度认同。
针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农业发展状况,北京市科委集成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企业、专家、成果、市场等资源,组成产业链扶贫团,依托内蒙古丰业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实施了“京蒙帮扶乌兰察布蛋鸡养殖科技扶贫”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带领贫困户发展养鸡脱贫产业。引进北农大公司“农大三号”节粮型蛋鸡和北京油鸡高产品种2万只,配套提供蛋鸡养殖专用饲料46.38吨,全程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项目带动乌兰察布6个镇、300户贫困户和专业户养鸡,户均年收入达8000元。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主要农作物,苦于没有深加工产业,产品“物美价廉”,农户收入微薄。北京凯达恒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投资8亿元建设全自动薯条加工厂,解决就业200人,带动当地农户订单种植12万亩,已成为当地重点精准产业扶贫项目。
发展现代农业,品种研发必不可少。北京大北农集团与内蒙古龙珠生物科技公司合资成立马铃薯新品种繁育公司,成功育成冀张薯 8号、中薯5号等7个高产新品种,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北京绿山谷芽菜有限公司在乌兰察布兴和县与兴隆食品公司合资建设占地200亩的种业科技园,开展芽苗菜种子研发、检测、加工、包装销售以及特色食品生产等业务,既解决了当地兴隆食品公司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局面,又带动了兴和县及周边2500余户农民进行订单育种,育种面积达5万亩。实现了“引入一个北京项目,盘活一家兴和企业,发展一个新兴产业,脱贫一方当地百姓”。
积极共享
区域合作持续发挥
纽带作用
2017年,是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北京市科委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优势,继续深化首都科技的辐射引领作用,强化与相关省市区科技合作,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
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技术市场,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资源要素与外省市对接共享。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结合外省市产业需求,引导投资机构、创业团队等投资创业。二是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平台,推动北京与外省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三是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将北京相关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果在京外地区进行中试、孵化,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围绕当地企业、科研机构等技术需求,组织北京市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进行对接。
强化科技助力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结合受援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挖掘首都成熟、适用科技成果,通过北京科技企业与当地机构联合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强化技术培训和示范,力争形成扶贫项目的产业化生产,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产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并促进贫困地区人民就业,通过科技助力,将外部“输血”的短期扶贫模式变为自我“造血”的长效脱贫模式,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