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搭建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桥梁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纪实
刘芷彤 本报记者 管晶晶

    ■聚 焦

    “您好,我是××公司技术开发部的××。我们想和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是跟您联系吗?”

    “是的,请问您想跟哪个实验室合作?跟实验室联系过吗?”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简称清华基地)办公室的电话经常响起,各种咨询、联系不断。这反映出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合作的需求。“来咨询研发合作和技术支持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其中很多又是创业公司。”清华基地的工作人员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清华基地办公室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企业和清华大学实验室搭建桥梁。

    以实验服务基地推动技术创新服务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像清华、北大、中科院这样的单位,拥有一流的技术储备、创新能力和一流的实验条件。推动高校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北京市科委于2009年6月成立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着力探索促进共享首都科技资源、共同发展的“北京模式”。

    清华大学是最早一批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高校之一。自2009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成立以来,一直在为企业和清华大学实验室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既满足企业对科研资源的需求,又为学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推动科研资源优势转化提供一个有效途径。2016年,第一个共建期满,清华大学与北京市科委重新签订了《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合作协议书》,并授权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继续作为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单位。

    校企合作的“间隙”

    “企业与实验室的对接不是简单的建立联系。”清华基地的工作人员说,“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研究实验需要一定的周期;企业需要的是产品或者原型产品,科研单位做的是关键技术;企业的思维是经营,科研单位的思维是研究。这些差异影响着合作的开展。”

    “还有一个影响合作的因素,企业的市场需求怎样转化为科研任务。企业的需要往往是概念化的,而科研任务则需要具体的研发目标。两方面的人员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这位工作人员补充道。

    这些差异导致了企业和实验室之间的“间隙”,弥合这个“间隙”就需要一座桥梁,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做企业与实验室之间的“翻译”和“润滑剂”。

    专业平台提供专业服务

    2015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专项试点工作启动,清华基地以生物医药科技众包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任务,探索高校科技资源开放的新路径。本次试点工作主要通过建设“Bio-X”互联网平台,由企业主动提交科技需求和科技难题,借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资源,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企业与实验室的沟通障碍,该试点工作尝试以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来做企业和实验室的“翻译”。“我们所预期的是,一方面有专业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分析和分解他们的需求,给实验室明确清晰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把实验人员的专业建议以更容易让企业理解的方式‘翻译一下’,让企业接受实验人员的专业观点。”清华基地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试点工作。

    到哪里寻找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清华大学学生的创业项目“易科学”恰逢其时。“易科学”致力于用“互联网+”模式整合科研资源,改变传统的“找仪器”“找服务”模式,联通市场需求与科技供给。清华基地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团队成立于2013年,已经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了,并且有符合我们预期的专业服务人员。如果我们的试点工作成果能够让这样一个市场化、商业化的团队受益,并以他们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长期推广试点工作成果,那么这个试点就能够接受市场的考验。”

    目前,该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已经初显成效。“Bio-X”互联网平台已经基本成型,并准备开始为企业提供服务。试点将在不断与企业接触、听取企业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最终实现商业化运营为目标,让更多人受益于这一生物众包服务体系。

    如今,清华基地已经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走过了七年。清华基地的各项工作日臻规范和完善,尤其是运行机制、组织机构、团队建设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在工作过程中,实验资源的开放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但是通过长期的探索,通过在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与教训,清华基地会继续努力搭建实验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