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并非大势所趋,而是海市蜃楼
——中国智库报告辨析逆全球化现象
本报记者 李 钊

    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脱欧、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公开反对全球化、意大利公投失败等现象,逆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近日,中国入世15年过渡期结束,然而欧美并未如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一种体现。然而,在盲目恐慌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收入不均、工作机会丧失等,是否真的是各国逆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第二,特朗普是否真的反对全球化,还是其背后另有所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何伟文在《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报告中指出,在各国因全球化引发的所谓逆全球化现象背后,其实另有原因。

    具体来说,英国脱欧是难民涌入和欧盟体制束缚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是上层建筑的内部矛盾;德国反对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示威,本质上反对的是不公平的贸易协定。

    而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对全球化现象大加批判,更多地是出于竞选的需要,并不必然代表美国日后的政策方向。特朗普表示,因为全球化,外国人得以抢占美国的工作机会,造成美国大量下层人民失业,并声称全球化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而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等等,仔细分析,这些原因几乎全都无法立足。特朗普表示将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作为全球化曾经的最大推动力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若转变其一贯的态度,反对全球化,对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包括美国自身都必然造成损失。

    美国在全球化合作中显然是得利者,而全球化程度与贸易逆差或顺差却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特朗普对全球化如此敌对的言论究竟有何原因呢?该报告指出,由于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与传统国家领导人相比,其施政方式更加不循常理,善用诡术,利用退出TPP等言论造势,以期日后占据优势,而非对全球化本身的反对。可以预期,特朗普任命的企业家幕僚会辅助特朗普参与维持和推动更健康的全球化。

    对中国而言,如何打破西方偏见,加强互信理解,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出中国声音,与各国一道推动更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型全球化进程,也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说到底,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规律,而在合理的引导下,参与全球化的各方都能够在全球化中受益,因此,逆全球化终将无法成为主流。而具体地区具体分析,针对特定问题分析真实原因,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着手解决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各国均得以在全球化中受益,才是思考和解决逆全球化问题的正确方式。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