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在化学中演绎最美的人生元素
——追忆著名无机化学家游效曾
文·实习生 袁 渊 本报记者 张 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月19日,带着对化学事业的依依不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游效曾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游效曾,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祖父取“效法先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为他命名。他一生都践行着祖辈的期冀——严谨治学、忘我耕耘。

    好学少年与化学结缘

    游效曾与化学的缘分始于1949年。这一年,15岁的他就读于南昌联立一中。在一节化学课上的酸碱滴定实验中,溶液在加入了一滴指示剂后,仿佛被施了魔法般的奇异色彩变幻,深深地吸引了游效曾,从此让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迷恋。

    1951年,中学毕业后的游效曾独自卷了一床破被入读武汉大学化学系。强烈的求知欲让游效曾心无旁骛,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学习。

    1955年夏天,大学毕业的游效曾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至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买了张睡在甲板上的船票,带着一张“贫困生”证明和一卷旧草席,顺江而下来到古城南京。

    来到南京大学,游效曾明白,研究化学必须要把数理基础坚实起来,他在两年的时间里选修了不少物理基础课。得益于著名物理化学家李方训和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两位人生良师的指引和启发,游效曾逐步确定了自己物理理论和实验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1964年,游效曾已开始活跃在结构化学第一线。然而正待他欲展宏图之时,文革爆发。游效曾把自己的创作热情转入“地下”。很难想象,在那种艰难岁月中,他竟然完成了我国首部《结构分析导论》的初稿。

    孜孜追求 报效祖国

    改革开放以后,游效曾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0年,他作为国家教委选派的早期访问学者赴美进修。

    一踏上美国这片新奇的土地, 游效曾就觉察到我国在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与世界的差距。他如饥似渴地做实验,常常用功到夜半。一天深夜,著名化学家L.Dahl院士发现竟然还有人亮着灯光,好奇地走进他的办公室。一番交流,他们志趣相投,从理论计算到测定晶体结构,成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归国后,游效曾院士率先在我国提出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研究新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他十年磨成一剑, 于1991年由于在“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质”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他负责完成的“光电功能配合物及其组装”研究,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参与创建了“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长期指导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曾两次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牛奖”,为我国配位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他投身于化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编著、译著了一大批配位化学教学与研究的必读著作,促进了国内配位化学、结构化学,以及量子化学理论的教学与普及,让国内的化学家走进了世界化学的前沿;他培养起的一大批长江学者、世界优秀青年科学家,如今活跃在国内外化学界。

    惜时如金 油尽灯枯

    治学严谨,学术求精的游效曾,脑子里只有化学。

    他的家搬到新居一两年了,他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会不知不觉回到过去的老房子,当钥匙塞不进锁孔里时,他才意识到“我家搬了”。家人稍不留意,他穿上不同颜色的鞋子就出了家门。

    任何时候出差开会,在飞机、汽车上,哪怕是去医院做检查,他都要带一份文献在身上,随时阅读,他总说“时间不够,没有时间。”

    年近80岁,他连续修订了自己两部专著,其中《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一书88万字,《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一书达90万字!这样艰深的专业书籍,编辑看不懂,学生里也找不到能把关校对的人,全靠他自己一字一句修改,从一校到三校,其难度和工作量无法想象。常人不知,他大手术一场,体重已不足50公斤,却经年辛苦,昼夜伏案。常人更不知,20多年前,他有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数百篇论文,4、5部专著、译著靠的是一只眼睛!

    2016年10月28日,他在一次会议上对年轻学者的工作做完最后评价和指导,溘然倒下,倒在了他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倒在了一群热爱他的学者面前,走完了他的漫漫化学之路!

    一时间,满门弟子哭恩师,从此不复听教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