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水利界院士回应争议 —
鄱阳湖汛后水位降低 “建闸方案”无可替代
本报记者 唐 婷 张盖伦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公示一经发布,便置身舆论旋涡。本报7日头版刊发的《建还是不建,鄱阳湖水利工程争议再起》《鄱阳湖工程的十五年博弈》试图还原这一事件始末。

    针对稿件中关切的热点问题,水利领域的两位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分别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科技日报:有环保组织提出,没有数据表明鄱阳湖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可逆的退化趋势。鄱阳湖秋季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是否是不可逆的、趋势性的?

    王浩:根据我们研究,近年来受长江流域来水整体偏枯、江湖的自然演变,特别是受三峡水库汛后蓄水影响,鄱阳湖9—10月份水位消落加快、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期延长是事实。2003—2012年与1999—2002年相比,鄱阳湖星子站年平均水位降低了1.17米,8月下旬—11月上旬星子站水位多消落了3.6米,鄱阳湖提前30—40天进入河相,枯水期延长了56天。2008—2012年与1999—2002年相比,9月中旬—10月下旬,星子站平均水位降低了约2米。

    未来随着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的蓄水运用,鄱阳湖9—10月份水位消落加快、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期延长将呈常态化、趋势性。常态化主要是受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兴利蓄水影响所致,趋势性主要受长江干流持续冲刷所致。预计到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联合运用50年至2052年末,与三峡水库运用前相比,9—10月份期间星子站日水位最大降低多年平均值为2.9米,9—10月份平均水位多年平均降低1.8米。

    胡春宏:未来随着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的蓄水运用,以及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江湖关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汛后水位仍将持续降低,并在几十年后逐渐稳定。

    科技日报:为了缓解鄱阳湖的枯水问题,是否一定要建大型枢纽工程?是否有无坝无闸的替代方案?

    胡春宏:从目前来看,要通过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来缓解鄱阳湖9—10月份水位消落过快的局面作用有限,还可能造成水库规划目标难以实现。如果单从解决滨湖区的缺水来看,可以通过修建提水泵站、改建引水闸等多种工程措施解决。但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个综合枢纽,具有应对江湖关系变化、修复和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解决滨湖区季节性缺水、改善湖区通航条件等综合作用,它对湖泊水位的调蓄是其他工程无可替代的。

    王浩: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是通过小规模的开发,实现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如果单从解决滨湖区季节性缺水,可以通过修建提水泵站等手段解决,但生态、航运等功能无可替代。

    科技日报:也有学术论文提到,采砂是引起近年来鄱阳湖秋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春宏:根据研究,采砂对鄱阳湖的最低水位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造成近年来湖泊水位持续偏低、9—10月份水位消落加快的主要原因。根据采砂规划,2003—2013年鄱阳湖区年平均采砂量约为3000万吨,其中鄱阳湖出口段年平均采砂1550万吨。实测水位统计结果表明,2008—2012年与1999—2002年相比,鄱阳湖星子站年平均水位降低了约1米。根据我们初步计算,采砂对最低水位降低贡献约占1/3,河道的自然冲淤贡献约占2/3。

    科技日报:九三学社最近提出,要将鄱阳湖的问题放到长江大保护层面进行研究。工程“建不建、怎样建、建了怎么管”一系列问题,应该由谁主导比较合适?

    王浩:鄱阳湖水利枢纽影响范围广、牵涉部门众多,不同对象对湖区水位要求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鄱阳湖水利枢纽必须站在长江流域整体布局的角度进行统一管理,在高层次上进行优化协调和综合决策,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据我了解,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该工程已经是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统筹组织下,放在长江水系和长江大保护的层面进行研究,水利、环保、林业、农业等10多个部门都参与了工作。

    胡春宏:我国现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下,事关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等重大水利工程都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实时的水雨工情信息、既定的调度原则等,综合制定每年的调度方案,工程管理的部门根据调度方案运行调度工程。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调度。鄱阳湖水利枢纽也应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