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付丽丽)“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争取在2020年前后,将再研制发射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等5颗科学卫星,以实现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持续、健康发展。”1日,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面向全国遴选空间科学任务概念建议”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说。
相里斌介绍,其他3颗科学卫星分别是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此前,中科院已发射暗物质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和量子卫星等。
“与我国其他部门发射的应用卫星不同,中科院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科学研究,重大科学产出是其首要目标。”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说。
吴季表示,EP卫星主要用于发现和研究各种尺度上隐身的沉寂黑洞,探测引力波暴电磁波对应体并精确定位,大视场、长凝视是其最主要观测方式;ASO-S主要用于观测全日面太阳矢量磁场,研究太阳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磁场之间的因果关系;MIT将大幅提升对空间暴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研究地球粒子外流和逃逸过程,深化对外星演化的理解;SMILE将是地球空间探测新的里程碑,实现从局部探测到全球性探测的跨越发展。
“WCOM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卫星之一,可建立准确的全球水循环模型,更加深刻理解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吴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