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刘 垠
“这真是一场生物医药行业的饕餮盛宴,巅峰对决,此刻胜负已经不重要了,我看到的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的希望,中国疾病患者的希望。”11月28日,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迎来总决赛,参赛选手、最终获得企业组比赛第三名的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虞奇峰说。
这也是众多参赛者的共同心声。“大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获奖与否并不重要,重在展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参赛过程中了解行业趋势,提升创业信心。”赛福解码(北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EO余伟师说。
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179个企业和35个团队同台竞技,经过半决赛比拼,12家企业和6家团队脱颖而出。“这些企业代表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是‘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者。”科技部火炬中心基金受理处处长安磊表示。
经过一整天的巅峰对决,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来自深圳的微纳仿生团队最终分别摘得企业组和团队组第一的桂冠。
做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台+
“药明康德要做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台+,用我们的技术支持全球范围的创新和创业。”在大赛高峰论坛上,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杨青的开场白一出口,立刻吸引了参会者的目光。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有“两高一长”之说: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通常,一种新药的研发平均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花费至少10亿美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讲,都是很难迈过去的坎儿。
“从这个层面来讲,生物医药企业也可以采取‘平台+’的模式,这与当前国内提出的互联网+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杨青表示,其实,很多生物技术制药公司已经在采用类似的模式。由于缺乏基础设施,他们依赖于一系列的合作伙伴,包括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和合同生产公司,提供推进研发产品组合的平台。
在现场,杨青给与会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家致力于研究罕见疾病的虚拟生物技术制药公司,仅有两名全职员工和一名兼职员工。公司创始人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由药明康德公司在十八个月内完成。鉴于实验所获得的激动人心的数据,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以1亿3000万美元收购了该公司。该案例表明了新药研发能力和技术平台在医药行业领域的力量。
“一家具有开放式新药研发平台以及端到端新药发现、开发和生产能力的公司能够可持续地降低成本,并缩短科学假设的验证周期,从而提升研发效率。与平台公司合作可激励外部合作,并避免一些与传统研发模式有关的决策偏见。它为创业提供了动力,因为它可以让位于全球任何地方的具有出色想法的科学家发现并开发医药产品,从而造福患者。”杨青说。
“对新药研发企业来讲,‘平台’+模式可谓是雪中送炭,再也不用为资金、基础设施等发愁了。”有参赛选手说。
杨青表示,助力新兴药企医药创新,成为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最高、最宽、最深的能力和技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这正是药明康德的愿景。
项目与资本实现无缝对接
“生物医药产业很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风口行业。”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广部总监周辉深切感受到,最近互联网信息技术热潮开始降温,但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成长起来。
周辉表示,纳斯达克是全球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从2009年到2015年,登陆纳斯达克IPO的两大行业,一是互联网行业,其次就是生物医药行业。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有一百多家企业通过IPO融资8百多亿,51家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重组,交易金额超过了1100亿。
寻找资本支持是很多与会者的首要目标。“能得到资本的认可是我做企业最大的满足。”虞奇峰说,他们没想到的是,与此同时,资本也在寻找他们。
“我也是来创业的。”支点投资创始合伙人潘建臣透露,将设立一个包括智能体育、生物工程等的大健康专项基金,希望在大赛中寻找合作机会。
的确,正如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安道昌所言,大赛举办五年来,有力促进了企业与资本的对接。累计促成的创业投资也超过100亿元,银行为参赛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超过200亿元。仅招商银行就有对第四届大赛优秀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度就超过45亿元,有上百个创业服务机构参与到大赛中为企业和团队提供各种服务。
不仅如此,会上,美年大健康、博世等龙头医药企业还发布了其项目需求,包括基因检测、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等。“距离近、壁垒高、团队稳”,这九个字囊括了美年大健康集团对合作伙伴的要求。
在讲到什么样的医疗项目更容易获得投资时,天亿投资集团副总裁、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韩笑表示,谁跟美年大健康的体检生态离得最近,捆绑最牢,协同性最好,就投资谁;再就是看谁的技术门槛更高,就投资谁。我们希望投资核心技术更强,商业模式更优,而且别人不容易复制,准入壁垒比较高的创新企业。
“企业在选择投资人时,一定不要只盯着最初的估值,最好是选择专业的、对本行业有较多投资经历的投资人,这样其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更成熟的商业模式。”中卫基金合伙人李文罡说。
对大赛来讲,李文罡可谓是一个“老人”了。从第一届开始,他每年都参加,而他本人投资的30多个项目中,其中6个都来自大赛。“投资是个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李文罡说,优秀的投资人不能斤斤计较、也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位置。
公益大讲堂传授创业秘诀
“从有想法和技术,到创业成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潘建臣在国赛创业服务公益大讲堂中讲到,无论是技术创新、团队组建到企业管理,都是不断整合的过程,靠纯粹技术背景专家一人整合资源是非常困难的。这其中,创业者、企业家甚至企业自身都要读懂“自己”,在创业过程和产业链条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
他表示,冗长的组织架构和僵化的管理制度对初创企业来说是无效的,而需要结合企业文化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架构。不同的科创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情制定合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家应该具有“七力”:洞悉力、判断力、决断力、整合力、创造力、耐力、意志力。
关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怎么做?潘建臣认为,技术方要加大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做好中国智造的“高、精、尖”产业技术,例如生物医药类项目企业需要做好医药研发、临床试验、销售市场、贯标认证,而资源整合、要素重组,就交由产业投资方。
“中国生物医药孵化器的未来可能是一个深度的专业的服务。”健康智谷副总经理靳碧称,这两年生物医药双创企业拿到了一些风险投资,但没拿到下一轮融资。靳碧提醒创业者,“在拿到钱的时候,要有相对清晰的业务规划、技术发展的路径以及专利的布局”。
参赛选手大多都是海归
“我本人当过很多次评委,感觉这次的参赛企业,整体水平都很高,很多选手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此次大赛主评委、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熔说。
的确,大赛企业组第一名、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光华,从西班牙学成归来;微纳仿生团队彭勃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余伟师,曾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
也许,这正是“国赛”高水准的一个缩影,也正因此,其才成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具权威性的创新创业赛事。
近年来,精准医疗方兴未艾,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细胞治疗。“我今天带来的项目是用于CAR-T的临床级可诱导慢病毒载体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开发。CAR-T也不是完美的,病人接受CAR-T疗法有一个巨大的临床风险:细胞因子风暴,也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本项目力争建立一套大规模生产可诱导慢病毒载体的方法,克服这种临床风险。”半决赛上,杨光华的项目刚一介绍完,就迎来评委接二连三的提问。
“魏则西事件”对你们影响大吗?
国内和海外分别占你们营业额的多少?
……
杨光华一一解答、从容应对,最终以91.16的高分挺进决赛。
安磊告诉记者,选手通过大赛层层磨练,终在这酷炫舞台上完美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创业风貌和创新精神。
“大赛项目一年比一年火,质量一年比一年高,早期很多项目是从制造业升级过来的,现在都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如基因检测、高精尖医疗器械设备等。”李文罡说。
的确,大赛可谓创新创业人的“星光大道”。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其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被誉为“国产易瑞沙”。刚刚过去的11月7日,其正式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也正是大赛的意义所在,其是我国各行业领域发展的助推器,是孵育种子的‘温室大棚’,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大赛崭露头角。”安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