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科幻作家说——
除了火星,我们还可以移民海洋
文·凌 晨

    一座巍然耸立在海平面上的钻井平台,正在紧张工作之中,突然起火爆炸,平台随即沉入海中。接着,钻井隔水导管和钻探管开始漏油,蔚蓝的海洋上一朵一朵的油花在扩散,渐渐变成油河,向远方流淌……

    这是真实发生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故,事故现场却像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场景。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海洋与太空,都是人类渴望征服的空间。然而,科幻文学和影视作品,似乎更偏爱太空,而冷落了海洋。

    海洋科幻,熟悉而又陌生之地的想象

    与数量众多的太空科幻作品相比,关于海洋的作品真是不多,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

    这本写作于1869年的小说描述“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旅行的故事。潜艇从太平洋经印度洋,再走红海、地中海到大西洋,一路见到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这可谓是一部出色的“海底旅行手记”。“鹦鹉螺”号因此声名大振,美国甚至将它的第一艘也是世界上第一艘的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海底两万里》成书的年代,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第一次显示出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人类对征服自然充满信心。因此,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讴歌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然而,当人类的脚步走遍了七大洲,甚至开始勇敢地向太空进军时,人类在海洋中的深入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我们的潜水艇最深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大约10975米,距离沟底还有将近1000米。但这条最深海沟的沟底并不是海洋的全部。对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平均水深约3795米的海洋,我们了解得还是太少。

    我们对星空也了解得很少,但抬头就能看到,它虽然遥远却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容纳我们无穷无尽的幻想。但海洋对内陆的人来说太过遥远,无法想象有如此浩瀚的水体存在;而那些生活在海边的人,海洋又太过具体,带来的经常是灾难和恐惧,绮丽的幻想很难生存,更何况基于科学事实所产生的科学幻想了。

    海洋文明,到底是何方“神圣”

    关于海洋最多的科幻,是对海洋深处是否有智慧文明的猜想。如果有,那么这种智慧来自外星球,还是地球本土的进化产物?

    美国科幻作家林肯·奇尔德的《深海风暴》就探究这个问题。故事中主人公要对海底的远古遗址是否包含了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信息进行解析。在林肯之前,畅销小说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就深海文明的问题写过一部小说《神秘之球》(有部同名电影,国内翻译为《深海圆疑》)。这部小说中,几位科学家勘测海底外星人的太空船,却发现那其实是300年后的美国太空船,虚惊一场。船体内部还有一个巨大而怪异的球状体,拥有着洞悉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强大魔力,它似乎能控制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更糟的是,一个不明海底生物也向实验艇发起了攻击。

    近年来的海洋研究,证明即便是在没有阳光、高压、寒冷的深海,生命仍然顽强地存在着,但其形态和生活方式都与我们熟悉的海洋生物迥然不同。深海与异星世界的隔阂,也许只有薄薄的一层纸。

    因此,波兰作家史坦尼斯劳·莱姆笔下的《索拉里斯星》,即是异星球又是我们的本星球,稠状的大洋将两个不同的世界在思想上融为一体。海洋的神秘体现出智慧的光芒,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

    海洋孕育出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但也有极其微小的微生物,种群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比陆地上更为繁多。如果,史坦尼斯劳·莱姆真的猜对了,如果索拉里斯星的海洋是地球上的某块海域——地球上的海洋是相同的,一处发展出了智力,其他地区一定会被燎原的智慧火焰点燃,那会出现什么?德国作家弗兰克·施茨廷用真正的科学家当顾问,耗时2年的作品《群》中,大海有了智慧后的第一个念头竟是杀人。龙虾、鲸群、水母向人类发起攻击,布置在深海中的电缆被扯断……当海洋成为人类的敌人,人类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海底之国,未来人类栖息之地?

    但海洋如此宽广,地球诞生不久便渐渐演化而生,曾经一度容忍了人类在其中的演化,怎么就不能成为人类未来的栖息地?

    中国作家韩松就有探讨这种话题的一部作品《红色海洋》。在未来,核战争使陆地生态系统全部毁灭。残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成如同鱼儿一样的水栖人,同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之适应人类下海生存……《红色海洋》采用倒叙的手法,截取不同的历史片断,描写了人类下海生活前后的经历,展示了一幅复杂诡异、惨烈恢宏、令人扼腕叹息的未来人类寻求新生的命运全图。韩松的文章总是冷峻而悲观的,这一部长篇也不例外,种种奇特的想象中隐藏着对人类未来的忧思。

    人类由于自身的生理构造无法深入海洋,尽管人类可以制造进入海洋的装置,但始终无法像进入太空那样自在。大多数人类熟悉的海洋生物都在浅海和中层海域,海洋的大部分地区,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既无法进入,也无法观察,是一个封闭幽深的奇特空间,充满种种未知带来的恐惧。

    因而,一个海洋星球虽然能够吸引作家的兴趣,但他终究无法去完全描述海洋,他最终也只能描述这片海洋中生活的人类,这是他最熟悉也是读者最熟悉的生物,可以产生共鸣。而海洋,冰冷海水中的异星生物,如果和人类没什么关系的话,谁会去关心呢。《入海之门》,美国作家琼·丝隆采乌斯基的作品,讲述在一颗海洋之星上生活的女人怎样对抗来自异星球的侵入者。海洋在这里,就是作为背景的存在。

    2040年前,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陆地对我们来说,是有一点拥挤了。和移民太空相比,还是走入海洋更容易操作一些。对海洋的关注势必会增加。那么,也许海洋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会多起来呢,我们期待着。

    迪士尼曾计划重拍《海底两万里》电影,配图为该影片当时公布的宣传海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