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让“新引擎”成为“主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的宁夏探索

    本报记者 张 琦

    2015年7月,美国洛杉矶。

    “我们要与国际一流厂家同场竞技,重点攻关百万级超临界发电机组的主要控制阀和高压油气田关键控制阀,力争实现国产化。”

    这是一家在这里新设立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它豪情满满的宣言。而其主人,则是来自中国西部腹地的老牌仪表企业——宁夏吴忠仪表公司。近两年,宁夏通过后补助、加计扣除、科技金融、搭建平台等扶持政策与措施,已培育了数以百计的科技型企业。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地区也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拔得头筹、占得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让新引擎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动力。在今日的宁夏大地,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发展的创新动能——

    近年来,宁夏科技创新潜力从全国第16位跃升至第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2.8%提高到49%;连续10年共有1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破题短板,打造创新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土地面积最小的自治区,科教资源匮乏,经济欠发达,这些都是宁夏创新发展中无法回避的天然掣肘。

    如何破题?

    在宁夏科技厅厅长马清贵看来,创新资源与区域环境的刚性制约绝不是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止步不前的理由,而弥补人才短板,围绕产业重大急需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正成为科技部门祭出的一项“实招儿”。

    自2008年起,宁夏围绕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培育了77个科技创新团队,如今已实现了创新团队对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全覆盖。一支支科技创新的“特种作战部队”,也催生了一大批拿下“单打冠军”的“宁夏智造”——

    大型水面舰艇阻拦装置用特种钢丝绳,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首个电网继电保护省地一体化整定计算系统,可有效预防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在农业领域,4500多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建立及其多年来的大胆探索,也让特色的“宁夏模式”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认可和肯定。

    面向未来,宁夏在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前后出台了一系列新一轮的创新政策。近日,一份聚焦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的“18条意见”又新鲜出炉。在这份“含金量”颇高的文件中,“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精准引才模式,更瞄准了国内外领军型创新团队,力图使“高精尖缺”人才在宁夏“落地生根”。 

    发力供给,凝练“弯道超车”后发优势

    弹射,升空,一架白色的固定翼飞机轻盈地跃入蓝天。

    “依靠这些搭载高光谱等传感器的无人机,可以快速获得区域内的植被光谱等信息,开展应急监测与响应。”在位于宁夏大学的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通过“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编织一张感知区域生态变化的大网。

    今日的宁夏,既有高大上的国家级平台,更有接地气的各类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多层级的创新平台正不断涌现,已建设国家、部委科研平台和园区60家,建成自治区科研平台和园区130多家,167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中小企业……

    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5%的节能型牵引变压器生产商卧龙电气公司是宁夏的一家“明星企业”。然而,几年前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却一度吐槽,得到的科技补助“还不够买套设备”。如今,随着宁夏率先在全国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卧龙电气不仅享受到了申报项目不看“本子”看“本事”的红利,其投入3100万元研制的新型变压器更抢到了500万元的“大红包”。

    “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已成为宁夏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亮点。”马清贵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宁夏累计下达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444个,补助企业研发经费4.3亿元,带动企业先期投入超17亿元。

    无论是创新平台的打造,还是科技体制的改革,种种强化科技供给的发力之举,正铸就起宁夏“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

    “沿黄”聚势:打造创新发展“增长极”

    银川向东,黄河之畔,全球单体装置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就坐落在这里。

    “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宁炉技术已许可到美国使用;费托合成及加工成套技术也成功实现了国产化……”在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神华宁煤集团,这项承载着国家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的项目不容小觑。

    2016年,“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以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宁夏经济的核心地带、产业关键领域被纳入范畴。

    “作为宁夏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目标是打造成为西北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未来,它将成为引领带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增长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马清贵如是解读。

    “既发挥自治区顶层设计的引领、指导作用,又鼓励和允许不同主体差别化探索。”今日的黄河沿线,一场以“356”发展任务为核心、探路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探索已拉开帷幕。

    “不到长城非好汉”,在新时代的“宁夏精神”鼓舞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探索之路上,宁夏正厚积薄发,执着向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