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核磁共振磁场强度创纪录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国家高磁场实验室在其系列测试中,成功让串联式混合磁体的磁场强度达到最大峰值36特斯拉,创造了核磁共振(NMR)领域的最新世界纪录,比现有最强NMR磁场高出40%。这一里程碑式突破使高强磁场不再仅限于物理学研究,还将首次运用到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成为研究各种材料和蛋白质等分子结构的有力工具。
本周明星
“大脑—脊柱接口”:6天恢复瘫痪下肢运动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研发的可植入体内的无线“大脑—脊柱接口”,成功地让发生脊髓损伤的猴子仅用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运动能力。该装置采用的元件已获批用于人体研究,标志着用该方法治疗人类半身不遂向临床试验又迈进了一步。
外媒精选
脸书利用毫米波技术实现20Gbps传输率
脸书公司日前宣布,已利用毫米波技术在13公里距离上实现了20Gbps数据传输率,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速率相当于同时传输1000部超高清视频流。脸书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开发为通信基础设施缺乏的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技术,目前计划将最新技术用于连接他们的“天鹰座”无人机和地面站。
一周之“首”
DNA纳米线中首次检测到电流
德国研究人员在开发遗传物质电路方面取得突破:他们通过加入镀金纳米粒子,首次在单链DNA自组装纳米线中检测到电流。该研究向生产基于遗传物质的电路和计算机迈出一大步。
蝴蝶型里德堡分子首露“真容”
在理论问世14年后,美国科学家终于首次观测到蝴蝶型里德堡分子,其电子云排布成蝴蝶形。这是该类分子存在的第一个明确证据,在验证了整套理论的基础上,还将在分子级电子器件研发中发挥巨大作用。
首列氢动力列车明年投入运营
全球首列零排放氢动力列车将于2017年12月在德国投入运营。这一突破标志着污染严重的柴油动力列车有可能下岗。
“最”案现场
迄今来自天体的最高能量被捕获
天体物理学家测量到人类已知的来自遥远天体迸发的最高能量。该天体是一种相对论性喷流指向地球的“超活跃分子”,也是宇宙中最活跃的高变能量源——耀变体,对其成功测量不但打开了一个研究宇宙中最高能量放射源的窗口。
迄今最小放大镜“看”到单原子活动
科学家们一直坚信,光不能被聚焦到比它们的波长更小,即不到百万分之一米。但英国剑桥大学联合西班牙同行研制出世界上目前最小放大镜,将聚光能力提高了10亿倍,首次实现低于波长的聚焦,并利用该放大镜对单个原子进行了实时观察。该成果有助创新化学反应类型,帮助合成复杂分子。
一周技术刷新
光子芯片获“隐形斗篷”魔力相助
美国科研人员最近利用特殊的隐形原理,在两个光子器件间放置一个特殊的纳米硅基屏障,可“欺骗”两个光子器件相互无视,进而为微光子集成器件设计出一个特定装置,其有助开发出较硅基芯片更小、更快、更节能的光子芯片。
新激光探测仪“听”出脑内癌细胞
在脑外科手术中,医生的眼睛在显示屏和病人间转换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力。英国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激光探测仪,能把脑细胞光谱信号转换成音频,让医生通过“听”来辨别癌细胞与健康细胞。新技术能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安全地完成脑外科手术。
前沿探索
新基因编辑系统助免疫细胞抵抗HIV
一个美国团队使用CRISPR/Cas9建立了一个高通量细胞编辑平台,能够测试不同基因变异对免疫细胞的影响,从而找出那些有助于对抗HIV(艾滋病病毒)的基因变异。这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有助推动艾滋病的治疗研究。
新超导材料可使电导率增加10倍
美国工程师制作出首个无需半导体的光控微电子器件。该微型器件使用了一种新的超导材料,在施加低电压和低功率激光激活时,电导率可增加10倍。这项发现为研制速度更快、功率更强的无半导体微电子设备及更高效的太阳能板铺平了道路。(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