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双11”有感
文·杨富波

    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各界,都为创新着急上火。大家把眼睛盯着科技界,盯得死死的,一点风吹草动,就大做文章。可是,要我说,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一项原创是“双11”,它深入人心,造福群众,消费者和商家都爱它,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甚至也丰富了祖国活生生的语言宝库——如“剁手”一词,生动形象,魅力无穷。

    当然,目前尚未听说有什么权威机构出来认定“双11”是一个节日,购物节云云也只是一种民间说法。它虽然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但节日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都具备了,比如广泛的群众基础,初步估计,“双11”影响到的人群应该上亿了,又比如狂欢的氛围,更不用说它的商业价值,它本身就是互联网商业的产物。

    近年来,中国的节日越来越多,走的几乎都是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路子,节日和商业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些节日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等等;其二是现代确定的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其三是西洋人的节日,更是五花八门,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圣诞节。所有这些节日,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没有一个节日不被商业氛围浸透泡烂的。一个纯粹的节日,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11”,登场了。它扯去了节日的文化衫,赤膊上阵,径直以商业活动为节日内容,简洁,痛快。

    说“双11”,是原创,是因为它不依傍古人,不山寨洋人,纯粹由民间力量促成。而且,它是将文化转化成生产力的典型案例。追本溯源,“双11”,原叫做“光棍节”,这是中国古老的象形智慧的现代应用。“光棍节”云云,本是单身人士的一种自嘲与撒娇,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当11月11日那一天,天人合“一”,单身青年越发体会到独身的苦楚和对伴侣的渴望,当然,其中也掺杂了守身如玉的傲娇和宁缺毋滥的操持。是日也,其心中难免涌起一股悲愤欲绝之情绪,这情绪肆虐于胸,自然需要一种宣泄方式,或者说需要一种替代性的安抚方式,而花钱成了最简便而有力的管道:购物本身带来的操控感和物质带来的充盈感,填补了情感缺位所造成的心灵缺口。情感的欲求被转化为物质的欲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类似的满足。单身,不再是一种情感状态,也变成了一种消费身份。当这种消费身份形成大范围的认同,积聚成一种力量,形成了漩涡效应,那些不是单身的人士,也被卷入其中,乐此不疲。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千千万万商家的操盘和推波助澜。积数年之功,气候渐成,当人们再提到“双11”,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单身”,而是“剁手”。

    “双11”,显示了消费社会拥有的对于欲望的巨大塑造力量,它把人们一切的情感欲望都转化成了消费欲望,把精神性的追求转化成了物质性的欲求。不管有钱没钱,不管花多花少,哪怕你在这一天不花钱,也已经在无孔不入的传媒的宣传轰炸下,掉落到消费的汪洋大海中,正所谓“无所遁逃于天地之间”。在这样的空气中,我们对物质的欲望,被挖掘,被放大,被正名,被封圣。

    忽然想起孔老夫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孔圣人赞美他安贫乐道的德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今天,要做一个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容易了,而颜回若生在今日,或许也会手握智能手机,盘算着哪家快递可以到他的陋巷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