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艳 操秀英)最近几年,人工智能一直被认为处在“风口”。日前,华夏幸福主办的2016产业中国年会在京举办。其中,人工智能青年创新峰会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在探讨中,专家们都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这场论坛聚集了不少业内大咖——中科视拓董事长、计算机视觉专家山世光,云知声董事长、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专家黄伟,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机组组长、资深计算机视觉专家华刚,清华大学教授季向阳,依图科技CEO、计算机视觉专家朱珑,图森互联CTO、联合创始人侯晓迪都是人工智能领域将科研与应用结合的专家和企业家。
“廉价的并行计算,更优质的算法以及更庞大的数据量都是行业最需要的东西,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走向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数据资源的相对封闭很大程度阻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 山世光表示,开放数据,开源,是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国外开源社区有非常多的人愿意作贡献,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行业和整个生态发展得更快。
另一个问题在研讨中被反复提及,那就是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之间,还尚未大面积形成成熟的共赢机制。相对其他领域互联网创业,虽然有深度学习技术的加持,但人工智能创业门槛依旧相对高企,且很多是综合性的复杂产业,由创意到最终量产,往往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来自上海的投资人余群专门来到会场“学习行业知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工智能作为生产方式的创新方式会贯穿到各行各业中,例如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汽车中的自动驾驶、家居中的智能家居、安防中的智能识别、营销中的智能匹配等。今年3月,一场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为期之战,让人工智能之“火”从资本和科技圈的关注,进入了大众范畴的敬畏。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从实验室走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目前业内的企业商业化做得好的很少,估值特别高,盈利特别少是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