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承载共和国记忆的“争气桥”要修了
南京长江大桥将封闭二十七个月

    本报记者 张 晔

    “每天从桥上过,却忘了与你拍一张美美的合影。”

    深秋的南京,夜色来得更早些。下午五点多,全长6772米的南京长江大桥华灯初上。家住江南、工作在江北的贾女士驾驶着车辆跟随车流缓缓向前挪动。虽然堵车,她却没有往日的抱怨,心中满是念念不舍。

    从10月28日22点起,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开始历时27个月的全封闭大修。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研制材料建造的特大型公铁两用桥梁,今年已满48岁。

    承载共和国记忆的大桥太累了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江宽水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桥梁科学家和建筑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1960年1月18日,长江上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开始建造,铁道部发动全国上下共同攻关。8年后,大桥建成通车。1985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承建的南京长江大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但是,走过半个世纪风雨路程的南京长江大桥,近年来却因超负荷交通流量尽显疲惫状态。

    目前,南京地区公路过江通道有6条,地处主城区的长江大桥车流量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大桥设计流量为日均1万辆,近几年日均车流量接近10万辆。

    常年超负荷运转,加上风雨侵蚀和材料老化,最近10年大桥陆续集中维修了12次。虽然修补一直没停,但旧疤新伤不断,大桥仍旧“千疮百孔”。

    48岁的大桥将要动哪些手术

    主体结构患有“骨质疏松症”,正桥陶粒轻质混凝土行车道板大范围开裂;引桥T梁桥支座倾斜,多处混凝土剥落和露筋;引桥双曲拱桥承载力不足,主拱圈混凝土开裂、剥落、钢筋露筋、锈蚀,耐久性病害突出……

    今年3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淳庆带领团队展开调查,对大桥每个角落都进行了勘查和测绘,对现场破损情况、现存材质和历史材质、历次维修等进行了调研。

    经过“体检”,他们发现大桥的病症很多,提出针对不同的“病”将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根据国家批复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本次维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公路正桥结构维修及面板改造、引桥维修改造、桥头建筑修缮以及交通安全设施等附属工程维修改造。

    “公路桥的行车道板和人行道均由混凝土材料改造成钢结构,这样可以在增加桥面刚性的同时,减少路面材料的铺装厚度,达到减轻自重的目的。”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道桥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章世祥告诉记者。

    大桥桥头堡两侧为引桥。引桥的“T梁”,即两个桥墩之间的“T”形梁,用于支撑桥面结构。目前大桥引桥是简支结构,每两个“T梁”之间是有接缝的。改为连续结构就把“T梁”连成了一个整体,不再有缝隙。

    南京长江大桥富有中国风情的“双孔双曲拱桥”,被视为一大特色,但目前这部分病害严重。双曲拱段将更换拱顶填料,目的是为了将拱顶填料换成更轻的材料,减轻自重、改善受力。

    “动筋骨”后还能看到大桥的经典外观吗

    在公布的维修方案中,多处提及“改结构”,此次大修会不会改变南京长江大桥半个世纪以来留在人们心中的经典外貌?

    “尽管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长江大桥是‘国保中的国保’。”东南大学副教授淳庆说。比如,大桥的桥头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桥头堡顶端是呈飞跃前进状的钢结构三面红旗。小桥头堡是灰色混凝土群雕,代表工、农、兵、学、商5大群体。

    目前,三面红旗油漆有的发生了脱落,桥头堡出现渗水。维修时将要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洗澡”,三面红旗重新刷红色的氟碳漆,提高其耐久性。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镶嵌有202块铸铁浮雕,分为向日葵、风景、工农兵三个不同的主题,也是大桥的经典。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大桥修缮尤其要关注的。章世祥认为,这次的大修并不改变整体结构,因此也不会改变大桥的经典外观。

    “作为一个南京人,长江大桥陪伴着我长大,我也看着大桥慢慢渐老。”南京市民张先生动情地告诉记者:“期待两年后大桥再次开放的那一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