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如何建造自己的硅谷
——中外专家论道全球协同与中国创新
文·本报记者 操秀英
《财经》执行主编何刚(左一)与《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对话。

■聚 焦

    “硅谷为什么如此特殊,中国如何建造自己的硅谷,这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首次来华的《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以此作为开场白。

    “向硅谷学习,中国经济必须依靠创新,这种紧迫感很强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回应。

    在26日召开的由华夏幸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英才》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6产业中国年会”主论坛上,长期致力于研究硅谷创新模式和机制阿伦·拉奥和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从不同视角解析了在全球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释放产业源动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成功转型。

    经过充分讨论,两位一致认为,创新,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一源动力。而华夏幸福在“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战略下,展现出的释放产业源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和成绩,也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硅谷可复制,中国要加油

    这是阿伦·拉奥的中国首秀。他毕业于沃顿商学院,长期从事投资业务,曾先后在三家投资公司工作,其中两家在硅谷;他早期曾为《经济学人》和《Seeking Alpha》等杂志撰写文章。他的一部《硅谷百年史》被认为是了解硅谷的最佳作品。

    阿伦·拉奥认为,在开发和推广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和初创企业等创新源头必须得到有力支持,才能推动产业升级。实际上,这就是硅谷成功的最大秘密。

    他表示,硅谷的发展与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加州旧金山分校、圣何塞大学四所大学密切相关。最早的硅谷创新便源自于大学师生的创业行动。

    阿伦·拉奥介绍,直到今天,斯坦福的学生和教授们一直都被鼓励离开学校去创业,如果创业失败他们可以选择回归学校,“这让师生们有了冒险的理念和机会”。

    在阿伦·拉奥看来,硅谷的软核心和实力在于文化。“这是关于冒险和失败的文化”。他说,教授可以请假去创业,你也可以从大公司辞职,明明知道可能会失败,但还是会去创业。“失败在硅谷是被大家所羡慕的,在其他地方,一个人失败一次可能就不再有机会,但是硅谷不一样,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你非常有可能在失败以后东山再起,重新创造更大的辉煌。”

    中国最应该从硅谷学习的,是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不管在哪里,人力资源都是第一位的”,阿伦·拉奥说,大学是优秀人才的主要来源,他建议中国的大学抓紧时间建设更好的计算机软件学院,以及关注机器学习、数学领域、空间推理、生命科学领域等学科的发展。

    阿伦·拉奥同时表示,硅谷也存在自己的问题,规划欠缺、房价高涨、公共交通的缺乏都是硅谷在进一步发展中不小的阻碍。“这些问题或许对发展中的中国有借鉴作用,在发展的初期考虑清楚,规避这些问题。”他说。

    在发言的最后,阿伦·拉奥再次强调,虽然很难,但硅谷确实是可以进行复制的。他认为,中国可能只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做得很成功,如果真的要复制成功需要企业、政府、大学的一起努力。

    怎样加油?必须依靠技术和产业升级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必须依靠创新。”李稻葵开宗明义。

    本周末,清华大学将发布一个宏观经济发展的报告。“基本结论是,中国经济尽管宏观数据看上去还不错,前三季度维持在6.7%,但从数据细节看,仍是地气不足,尤其是制造业投资非常低迷,1—9月份制造业投资为3.6%左右。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来维持,从长远看,这是不可持续的。”李稻葵强调,中国必须依靠创新,必须激发一大批企业家和投资者。

    那么中国的产业创新有什么优劣势,可以从硅谷学到什么?李稻葵分析认为,中国有三大优势。第一,中国有着全世界包括美国、印度都难以想象的巨大市场。他以微信、高德导航等应用为例,向大家解释道:庞大的用户量可以吸引广告,增加收入,从而投入更多力量去做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的产量都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家电更不用说了,汽车的产量大概能占到1/4,这么多产业需要很多研发和技术创新,只要稍微做点创造和研发,收益就很大。”李稻葵说。

    第二个优势是工程师。“中国每年有70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120万是工程类的,我们在工程师培养方面比金融人才要先进得多。”李稻葵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清华读经济管理工程系时,就曾受过严格的工程技术培训。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去年将清华大学评委全球工科教育的第一名,第二名是麻省理工。“当时觉得奇怪,后来一想也有道理,因为中国在本科阶段对工程师的培养确实很严谨。”他以清华为例,文革前,这里的工科需要读六年,后来改成五年,这是一种传统。

    “我不是说中国培养的工程师创造力非常好,可以跟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人PK ,我指的是他们的基础技能和知识非常好。”李稻葵说。

    第三个优势是硬件比较好。“中关村科技园、上地科技园等园区,走进去心旷神怡。这点是硅谷、美国赶不上的,也都是跟华夏幸福这样的企业合作的结果。”李稻葵说。

    谈到短板,李稻葵回到他的老本行:“我们有个地方需要改善,否则创新的潜力不能释放,这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就是金融体制。”

    他分析,中国资金存量目前是全球第一,大量的投资者在寻求投资机会,但问题是缺少一个生态,尤其是退出机制远没有美国的好。“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到最后上市的环节,美国有一整套系统,配合得很好,我们现在缺的是后期。中国的股市包括新三板、创业板的制度不健全,难以激励投资,这件事情需要长期下功夫。”李稻葵说。

    此外,他认为另一个需要重视的是股市,股市必须有法制,对于违规、不尊重股民的内部操作,大股东欺负小股东等情况,一定要走法律程序,“我也提出要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专门的法院,但是这个事非常难,需要长期考虑”。

    “总体而言,没有创新,尤其是产业的创新,中国经济无法升级,中国的创新有潜力,我们要有信心,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赵威表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环境等要素,必须嫁接上创新因子,才能实现升级与突破。我们认为,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

    以创新为驱动,华夏幸福已在全球布局50多个产业新城,打造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围绕创新源部署产业链 华夏幸福正在努力

    正如赵威所言,产业创新的起步是挖掘创新源。华夏幸福致力于成为全球产业新城的引领者,十几年来,依托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深入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方式,在“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战略下,展现出的释放产业源动力的能力,以及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取得的成绩,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华夏幸福坚持从创新的源头引进技术,释放产业自生动能。通过与全球创新智慧对接,促成价值链上各环节间更紧密的联系,使尖端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技术落地转化过程更加顺畅。

    随着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清华大学XIN中心等项目陆续落地,华夏幸福已与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校企合作,与100多家研发机构深度对接,这一方法体系已经初尝硕果。

    华夏幸福还创造性地提出并坚持“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战略,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新城”的产业培植链条,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为此,华夏幸福与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培育的专业机构太库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这一全球创新网络已覆盖6个国家与地区,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地设立了16个孵化器,孵化企业319家,融资总额15.3亿元,估值180亿元,产生知识产权专利512项。

    为加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发展,使其早日实现在产业新城内的产业化落地,华夏幸福还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联动金融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帮助入驻企业高效对接政府服务,对接华夏幸福的载体空间、产业集群、物业服务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服务等。

    目前,华夏幸福聚焦10大产业方向,形成了近百个区域级产业集群。截至2016年6月底,为各地产业新城累计引进签约企业超1100家,招商引资额近2800亿元,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成功带动产业新城所在区域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