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打开模式识别大脑系统灵感之门
李 唐

    现今的计算机已经非常强大,可它们仍然做不好许多事情,如视觉目标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些事情却是易如反掌。这是因为计算机是模仿人类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设计的,可是我们人类处理上述这些事情,使用的是大脑的另外一个部分。我把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的部分称为“逻辑大脑系统”,而把另外部分的大脑称为“模式识别大脑系统”。模式识别大脑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但是它独立工作,完全不受意识控制,这使我们很难充分利用它的能力。2016年第3期《前沿科学》发表了我的论文“开发大脑的潜能”,在此我向读者简要介绍如何开发模式识别大脑系统的潜能。

    其实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认识树,就是模式识别大脑系统根据大量数据渐渐建立起了树的模型,把树的形象和树的概念关联在一起。我们一看到树就知道那是树,是因为在看到树的第一时间,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就向逻辑大脑系统报告了它与树的模型匹配成功。一万小时定律指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这一万小时就是给模式识别大脑系统用于建立该领域的各种模型。模型建好之后,就像认识树一样,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完全不用逻辑大脑系统费力思考。

    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建立模型时,每处理一次数据,都会逐渐提高模型两端的关联度。当关联度超过一个特定门槛之后,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将把新建立的模型投入使用,开始向逻辑大脑系统上报基于这一模型的匹配结果。我将这一门槛命名为“灵感之门”。通过一定强度的大脑训练,我们可以学会调节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帮助模式识别大脑系统提早把它建立的模型投入使用。拿前面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来说,降低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之后,也许只需要两千小时,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就可以建好一个新领域的模型,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开发模式识别大脑系统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拓展视野。逻辑大脑系统的工作范围实际上是局限于本领域内的一窄条,而降低了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之后,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则可以上报各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匹配结果,它的联想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直线式推理的框框。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居高临下,把它与其它所有事物的关联一览无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探索的路上,智力帮不上什么忙。只有当你灵光一现时——叫它直觉,或任何名称——答案自动跑到你身边来,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灵光一现的英文原文是a leap in consciousness,直译为“一个意识上的飞跃”。逻辑大脑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已有的科学体系中研究地更精更细,然而科学上真正重大的突破与飞跃,多是来自于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就像门捷列夫从纸牌中获得了元素周期表的灵感,阿基米德从洗澡中获得了浮力的灵感,学会运用模式识别大脑系统之后,灵感之门将向我们敞开。

    降低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之后,模式识别大脑系统上报给逻辑大脑系统的信息会成几何级数增长。我们逻辑大脑系统的处理能力有多强,决定了我们是能驾驭模式识别大脑系统,还是被模式识别大脑系统上报的信息所冲垮,这就是天才与疯子间的一线之隔。我认为,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过低,逻辑大脑系统收到的信息过多过于跳跃,会导致精神分裂。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过高,模式识别大脑系统无法及时上报日常交流所需的必要信息,则会导致自闭症。假如患者模式识别大脑系统及逻辑大脑系统内部没有发育障碍或衰退的话,调节灵感之门匹配度门槛也许会对治疗这些疾病有所帮助。

    大脑是神奇的,开发出模式识别大脑系统的潜能之后,我们将会发现更多更神奇的事情。通过模式识别大脑系统,我们可以调节一些原先无法由意识控制的身体机能,这些人体的奥秘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微软公司资深软件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