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科技创新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以来,“创业”和“咖啡”便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大批孵化器、众创空间成立创业咖啡馆,集众家之长为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2014年底,北京出台科技创新券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科研活动,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与指定实验室围绕科技创新创业开展的测试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等科研活动给予资助。
这杯“咖啡”煮了两年,味道如何?
搭起科研交流平台
“短短一年间,中云智慧已由2015年初十几个人的小微企业发展成了百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整个2015年度,其营业收入高达两千多万,已经在为上市做准备了。”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条件平台中科院基地办公室主任张利军说,科技创新劵在企业面临困难之时诞生,是企业后续发展功不可没的推动力。
据介绍,针对业务需要,中云智慧建立了一种“安检X光图像中目标物的神经网络算法”,该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验证对企业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研发资金投入,并借助更专业的科研力量才能完成。然而,在2014年末,中云智慧作为初创企业,资金本身就不足,加之当时又由于一些政策调整,企业产品出现滞销困境,资金成本被严重占用,无法周转。张利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5年初,企业了解到北京科技创新券的新政策后与我们取得联系。基地办公室随即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相关联络员进行对接,并成功搭建起企业与专家交流的平台。”
新政也曾遭遇“抵触”
张利军坦言,当时,北京科技创新券的新政出台不久,企业表示将通过创新劵进行支付合作时,专家对这一新生事物表现出了种种顾虑。
首先,研究所的政策机制可能对直接收取创新劵存在困难;其次,创新劵这种后补贴政策可能存在的兑换风险、兑换周期、资金到位周期等不确定问题也让专家产生抵触。
针对这些问题,张利军表示,“我们基地办公室和研究所及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后确定由我们专业服务机构收取创新劵,并进行垫资风险担保服务。最终,企业委托专业服务机构与研究所签署了关于原有算法的验证及技术指导相关合同,合同金额10万元,为企业节省了7.5万元的技术成本。”
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条件平台中科院基地作为北京科技创新券中介服务机构,帮助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与开放实验室建立联系,帮助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改变一切都要自己动手的现状,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利用北京优质的科技服务资源。
截至2016年9月,共有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家单位、577家实验室参与到创新券的接收工作中来。并有73家创新型孵化器、行业协会等科技服务机构成为推荐机构,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申请创新券提供专业化服务。
创业团队有了财政支持
北京市科委条件财务处处长陈云波告诉记者,自2014年12月北京科技创新券正式实施以来,共有1498家小微企业和80家创业团队与开放实验室合作开展了1694个创新券项目,共计使用创新券9536.5万元。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环保、装备制造、工业设计、现代农业等7个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目前占主体地位,分别占比36%和31%。
据了解,北京科技创新券首次将创业团队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通过调整核定比例来设计的扶持程序和限制机制,使政府资金更多投入到初创性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券支持的1498家小微企业中,注册资金0—100万的企业占比超过半数,是申请创新券的主体。
此外,北京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实现资源和需求的双向盘活。在发放环节,设立推荐机构帮助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申请科技创新券。在使用和兑现环节,设立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验室接收创新券。
目前,推荐机构发展到73家,共推荐企业1814家,涉及创新券金额13680.5万元;专业服务机构已经发展到25家。
“根据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创新需求,接收创新券实验室的数量也从最初的398家增加到目前的577家。在创新券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实验室主动要求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实现开放共享,起到了对平台资源的‘反哺’作用。” 陈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