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上,一位大叔脖子上挂着硕大的钟表,扮演“时间的流逝” |
▼德国科学家借助镜子挠痒的“错觉”科学实验斩获今年的医学奖 |
◀获奖者致辞一旦有超时苗头,三位“人肉计时器”就会登台咏唱,直到获奖者落荒而逃 |
▼“山羊侠”托马斯·司怀特斯爬上台领奖 |
文·本报记者 张盖伦
搞笑诺贝尔,是要颁给那些“使人发笑又引人思考”的科学研究。请注意,它的颁奖嘉宾可都是货真价实的诺奖得主,而且,搞笑诺贝尔也是有奖品的:一座造型奇特的奖杯,一张获奖证书以及10万亿津巴布韦币“巨款”。
当地时间9月22日,“第26次第一届”搞笑诺贝尔颁奖典礼,又在一派乱哄哄地扔向舞台的纸飞机中拉开了帷幕。
颁奖地点,照例是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颁奖对象,全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
完全不同于一般颁奖典礼“庄重”“严肃”的氛围,“搞笑诺贝尔”的画风一直都很清奇,坚守某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路线。关键是,观众都颇为“上道”,和台上的嘉宾配合默契,该欢呼欢呼,该尖叫尖叫,有时还要来点表示失望的嘘声。
总之,你仿佛置身某场相声表演的现场,观众和演员共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拥有着共同的默契,总能在准确的节点发出代表叫好的奇特声音。
当然,在这过程中,你也会不经意地领会到搞笑诺贝尔奖的精神内核——“使人发笑又引人思考”。
来看几个奖项,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物理学奖
虻虫遇见白马就抓瞎, 蜻蜓看到黑色墓碑以为找到了家
这里有一群酷爱“调戏”昆虫的科研人员。
匈牙利的7位科学家想知道,为啥吸血的虻不待见白色的马?其实,白马命途多舛,生存艰难。它颜色太招摇,容易招来捕猎者;它皮肤太敏感,晒多了还容易得皮肤癌。但它却点亮了一个神奇的技能——和它的棕毛兄弟比起来,它更不招虻虫叮咬。
这激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设计了四种实验来揭晓谜底。
比如,他们先在阳光明媚的草坪上铺上棕色和白色毛面的布,试图引起虻的注意。然而,并没有多少虻扑上来。但是,同一块棕色布,给它盖上一层透明无色的塑料薄膜后,它就一下子变成人气担当,吸引了40多只虻,而且这些虻还反复往布上扑了170多次。后来研究者为了统计数字的精确,还用上胶水这一大杀器,妥妥地把飞扑的虻虫困住,仔细数了遍来验证实验结果。
把虻虫调戏了一圈,再加上其他实验辅助,科学家明白了,奥秘在于光,在于水平偏振光。塑料布恰恰改变了布的反光特性。昆虫们喜欢往水平偏振光多的地方跑,因为这种地方在他们眼里亮晶晶的,就像它们熟悉的水域。它们也通过水平偏振光来寻找自己的“吸血”对象。而正如你我所料,深色马反射的偏振光更为显眼,而白色马反之,它能优雅逃过瞎眼虻的吸血攻击。
除了虻,很多昆虫都有类似“特性”。比如蜻蜓也容易把光滑方正的墓碑表面当成水面,停在那里不走,超级忠诚,特别坚定。
医学奖
如果你觉得身体左边痒, 请对着镜子挠挠身体右边
注意,挠痒也讲究姿势水平。
比如说,哪里痒就挠哪里,这个很直接,也很简单粗暴,显示不出你是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如何挠痒比较有格调?你要仔细看接下来的这段话:假设你的左胳膊痒,那么请将左右两条胳膊放在桌上,并在两条胳膊中间垂直放置一面大镜子,挡住你自己的左胳膊。这样一来,你能看到镜子中你的右胳膊,但是看不到真正发痒的左胳膊。然后,请盯着镜子中的右胳膊,并叫个小伙伴过来,在和左胳膊痒处平行的地方,在右胳膊上挠挠……
是的,很麻烦、很兴师动众,但是很特别,显得你很有品位。最重要的是,你真的会觉得,没那么痒了!
这是德国科学家用对照实验发现的结果。精心摆放的镜子和位置对照的挠痒,能让你在视觉信息的引导下,把镜子里的右胳膊,看成自己的左胳膊。而且,如果你只能看到镜子里被挠的右胳膊,止痒效果还会更好哟!
此时,其实你的视觉和触觉产生了矛盾,为了处理这些矛盾信息,大脑可能以镜子里看到的挠痒为依据,进行了触觉转移。
这种繁琐的挠痒方法,也有它的实际用处。毕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告诫不要挠患处、不要挠伤口。可有时又痒得百爪挠心,不挠不行。此时,你就可以拿上一面镜子,叫上一位小伙伴,来亲身进行一场关于“错觉”的科学实验了。
生物学奖
做人太累了, 我要当山羊、狐狸以及水獭……
获奖者托马斯·司怀特斯(Thomas Thwaiters)是爬着上来领奖的。
他给自己的双手双脚都戴上了特殊器具,然后以四足着地的方式登上了领奖台——在他扮演羊的那些日子里,就穿着这套装备。
好好的人不当,为什么要去当羊?因为这位老兄觉得,当人,好累,他放飞了自我,在阿尔卑斯山当了一只“山羊侠”。
于是,他真的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和一群山羊们度过了三天,并尝试跟它们一起迁徙觅食。此时,他的心灵或许获得了宁静,但他的身体一定疲惫不堪——穿着假腿走路上山下山,拼的是意志力和体力啊。
还有一位获奖者,也不是凡人。他同样来自英国,花了大半辈子致力于“在野外当一只动物”。他想换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也看待人类自身。
这人当过狗獾,在威尔士的山洞里和狗獾们一起吃过蚯蚓;他还在伦敦当过狐狸,并且曾学着水獭那样用牙齿捕鱼。
他如同一位真正的美食家,品鉴了不同地区蚯蚓的味道——法国夏布利的蚯蚓咀嚼起来回味悠长,含有矿物的余味;皮卡迪的蚯蚓则明显很潮湿,尝起来像碎裂的木渣。肯特威尔德高地的蚯蚓新鲜且口味简单。对了,蚯蚓的味道会随时间和地区变化,比如诺夫克地区的蚯蚓,8月份的味道如同尿布,但1月份的时候又像石蜡。
真的,很难想象写下这段话的他到底经历过什么,细思恐极。
(综合自:2016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视频,搞笑诺贝尔奖官网,英国《卫报》,获奖者论文,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