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IPO频现“中终止”审查 近90家企业上市之路“遇阻”
文·潘 清

■第二看台

    中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因“中止”和“终止”审查,有近90家企业上市之路“遇阻”。在IPO资源稀缺的当下,为何频现“中终止”?监管趋严,能否杜绝“带病申报”?承担着直接融资重任的A股,又该如何把好源头关健康发展?

    据证监会网站相关数据,截至9月22日受理首发企业837家,其中已过会91家,未过会74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89家,中止审查企业57家。

    这57家企业为什么会“中止审查”?

    根据2014年4月4日发布的《发行监管问答》,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而被中止审查的企业分为四种情形: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发行人主体资格存疑或中介机构职业行为受限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的;对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存在质疑需要进一步审核的;发行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或者其他导致审核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的。

    记者梳理发现,中止审核企业中发生第一种情形的达42家,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发生第四种情形的有10家。其他5家主要是第二种情形。

    证监会数据还同时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宁波思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已有32家企业收到IPO终止审查决定,其中仅8月就达到9家。

    32家企业被“终止审查”的依据是什么?

    从此前证监会集中公布的一批终止IPO审查企业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股东、董事受让股份的资金来源不清,股权权属不清晰;收入、利润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变化趋势不一致且披露理由不充分;报告期业绩大幅下滑,少数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大额资金周转、资金往来行为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信息披露不完整;申请文件出现多处业务数据差异和差错,信息披露不一致等。

    以去年7月3日在证监会网站进行招股说明书预披露,今年8月28日被终止审查的深圳市海明润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业界分析认为,除了预披露后始终未按照相关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更新外,财报中一些瑕疵甚至低级错误也可能是导致其“出局”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证监会部署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专项执法行动。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与投资者权益密切相关的环节成为监管的重点。

    9月6日,欣泰电气以“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其被视为新一轮监管风暴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与严厉查处欺诈发行相比,从源头就堵住“带病申报”,显然能将失信企业对市场和投资者利益的侵害降到最低。目前,监管层在这方面已显示出“从严”态势。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将在发行审核过程中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责,重点关注在审企业是否存在“带病申报”问题,坚决把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挡在IPO大门之外。

    “尤其是对于明显不符合发行条件或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瑕疵,保荐机构不审慎履行保荐工作职责,不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撤回申请,仍然隐瞒掩盖,心存侥幸,带病申报,意图博弈过关的,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依法严肃追究有关机构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邓舸说。

    截至9月23日,年内有130多只新股完成申购。另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A股首次发行筹资总额不足340亿元(以IPO上市首日为基础统计)。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表示,在规范并购重组的同时,证监会强化从IPO的源头治理,进而推动形成“市场化改革方法”与“警示打击式监管”齐头并进的治市全新套路。“在市场自我出清功能有限的背景下,强监管将成为常态。”(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