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虚拟现实产业正面临人才荒
文·本报记者 许 茜

    9月20日江西南昌,首届红谷滩杯 VR/AR创新创业大赛社会组前六名即将进行最后的角逐。六组选手多是VR或AR领域的初创公司,这次比赛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在业内重要的“亮相”:比赛评委多是来自学界、投资界、产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与“大咖”们一对一的交流机会,实属难得。

    “确实,很多选手参赛希望借助比赛进行产品推广。”一位大赛主办方工作人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即便是没能入围前六的参赛者,也不想失去展示的机会。一大清早,山东国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建及其团队成员就在赛场外布置好了展位、摆好展品。见记者走上前来,他主动递上名片。“用我们产品可以更加轻松快捷地了解旅游信息。”许建演示着他们的参赛作品《看!济南》——一款AR版济南导游指南,可以实现交通、餐饮等服务项目。

    除了国度网络,还有许多VR/AR相关的孵化平台、硬件供应商等也在场外热情接待着每一位过往的咨询者,捕捉着可能的商机。

    赛场内,每位选手都在极力“推销”自家产品——有技术的炫技术,有故事的秀情怀,有背景的亮资源,使出浑身解数欲博台下评委的赞许。

    决赛选手的作品涉及游戏、房产、影视、文物等多个细分行业,展示时间仅有15分钟,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展示作品。张晓杰带着《全任务船舶模拟器》倒数第二个出场,一款可以应用于船员教学和培训的VR产品。相比火热的“娱乐”类VR这款产品引起了评委们的兴趣,最终以最高分获得社会组一等奖。

    名次的揭晓远不是比拼的结束。下场后,选手们纷纷聊起各自的融资、甚至是上市计划,而这场比赛的火热也许只是2016年VR市场的一个缩影。

    媒体通常把2016看作是VR/AR的行业元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7月15日,今年国内该行业投资事件共发生62起,超过2015年全年的50起。

    然而,虽然VR/AR的热度持续飙升,但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应翔在赛后的“南昌VR/AR高峰论坛”上表示,虽然赛场内外人才济济,很多人可谓是“身怀绝技”,但行业人才储备现状却“不是很美好”。“技术人才匮乏”,这是作为高校一线教师的应翔反复提到的。

    不少专家表示,正处于起步期的中国VR产业,单从绝对数量看,并不缺乏VR从业者,甚至有过热的苗头。但高质量、专业的VR人才的储备却并不完善。资料显示,当前VR开发人员大多是从游戏、动漫、3D仿真、模型等行业转型而来。因此,由于行业技术间的差异性,人才很难快速融入VR领域。

    在应翔看来,目前市场上众多的软硬件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我们希望虚拟现实各种软硬件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希望这个产业里面‘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应翔说,目前VR/AR软硬件平台众多,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我们无法开展普适性课程。”应翔表示,从大学课程设置考虑,课程能让学生受用一生,而不是毕业后发现“学无所用”。所以,应翔呼吁尽早出台相关行业标准,进而方便开设统一课程、凝练技巧和方法,从而使产业发展尽快走上快车道。

    同时,应翔还指出,硬件设备高昂的价格,也捆住了技术普及的“手脚”。近日《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其中明确指出了VR硬件费用高的问题,一个头盔式显示器加上主机的成本动辄上万元。

    此外,就VR/AR本身而言,它的开发技术涉及的学科多、跨度大,需要的是“多面手”。“从传感器到三维建模,再到人工智能,一个人要能涵盖软硬件的各个方面,开发所有的东西。但这种全能的技术人才非常缺失。”应翔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