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科技“底肥”如何催生现代化“沂蒙五宝”?
□ 通讯员 李 振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号称“凉茶双雄”的王老吉和加多宝“交战”多年,但三千公里之外,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位于山东南部小城平邑县生产的金银花。

    沂蒙山区居山、顺河、临海,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地貌构造不仅塑造了沂蒙山区的壮美风光,还孕育了山区许多宝贵的生物资源。

    除了外形似“鸳鸯对舞”拥有独特清香的金银花,还有其他四种中药材也占据着各自行业的“头把交椅”。它们是:毒力居全国之首的沂蒙全蝎,有300余年历史的莒南蟾酥,来自“全国银杏之乡”的郯城银杏,以4.6万亩的种植面积占据全国的40%以上产量的沂蒙丹参。

    除了天然优势,中药材领域的五个“全国第一”拥有怎样的成长逻辑?

    站在平邑九间棚金银花种植基地里,放眼望去,茫茫视野中,覆盖着金银花的丘岭向远处延伸。张兆春是九间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社员,现在,他发展了3亩九丰一号金银花,亩产干花140斤,亩收入12000元。目前,像张兆春这样的种植户在平邑有上千户,他们集结在不同的合作社下,为这个县贡献了65万亩金银花,占到了全国产量的八成。

    作为当地最大的金银花合作社,九间棚引入产学研伙伴,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金银花产量,用高产高效的“九丰一号”替代了传统的低产低效金银花。在金银花产业链的中、下游,各大企业通过对金银花进行深加工,研发生产以金银花为原材料的药品、食品来实现金银花的增值。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临沂种植金银花已近300年,但在“起风”之前,这个产业只能说不温不火。2003年“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是这个产业的转折点,此后金银花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这时候,政府适时介入,民间热情被激发,于是,平邑的金银花产业真正“开花了”。

    在郯城,银杏产业已经发展了40年。近年来,当地政府与山东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林科院等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将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引来落地,使郯城银杏科技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形成了银杏片林面积、定植株数、苗木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的局面。

    如同金银花和银杏的成长逻辑,沂蒙丹参、沂蒙全蝎、蟾酥等虽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借助于“市长+市场”,这些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古老药材正获得新生。而科技如同底肥,催生着现代化的“沂蒙五宝”,并助力其摘取各自行业的“桂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