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从小微到大咖:他们依靠三招“翻了身”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袁清昌

    ■创新行动派 

    一个从“奄奄一息”的雪花膏生产企业变身中国最大的“抗氧剂”企业,一个依靠两项发明专利做成国内占有率第一的水泥助磨剂。从不起眼的小微企业成长为细分行业“大咖”,三丰化工和宏艺科技的创业故事不尽相同却又异曲同工——

    如何在传统行业中寻找成长突破口,连续15年保持快增长?他们扭转局面的关键手段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在不确定中寻找“看不到的未来”

    在很长时间里,以生产雪花膏、洗发精为主业的三丰化工死守传统日用品领域,以致迷失了方向。

    “迷茫的时候,我们偶然得知消息,齐鲁石化到北京化工三厂购买抗氧剂,结果等了3天才提了5吨货。显然,抗氧剂的市场供给远远不满足需求。”信息导向强烈而重要,以至于自此之后,三丰化工董事长张忠琴死死盯住了抗氧剂这根“救命稻草”。

    “当时,天津大学在化工技术方面遥遥领先,我们主动上门找到科研人员,合作研发抗氧剂。”这也为日后中国最大的抗氧剂企业的起飞埋下了“伏笔”。

    在自主创业之前,水泥工艺专业毕业的赵洪义,已经跟水泥打了十年交道,从一线水泥工到车间主任乃至经理,他几乎尝遍了所有的工种——不过,他并不满足。

    2000年左右,国内水泥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近乎肉搏,降成本是水泥企业保命唯一途径。这并不是进入行业的最佳节点,但长期埋头水泥科研领域的赵洪义不这么想。他手握水泥外加剂、水泥生料速烧剂两项发明专利,对“技术变现”的路子不陌生,他要做的就是从工业废渣中榨取“宝贝”,在环保和发展中寻找平衡点,掘金“环保市场”。

    十五年前的中国,水泥行业环保理念尚未普及,赵洪义的想法却另类而大胆,“为什么不自己干?”

    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在没有方向时找到方向,这是企业家思维异于常人的地方。对张忠琴和赵洪义来说,明天是否成功取决于今天对明天的判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算清别人算不清楚的账,这是长期在专业领域内浸淫所收获的独特直觉,也是优秀企业家的特质之一。

    靠人才黏合起一条“循环链”

    在水泥熟料的粉磨过程中,加入少量的外加物质,既能降耗,又能提效,且不损害水泥性能,这是水泥助磨剂的魅力。2005年左右,国家加强了对水泥行业环保整治力度,这使得宏艺科技迎来了政策“风口”,“你可以说这是我们的聪明之处,前期准确预判市场,中期所有选题都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并瞄准水泥企业需求和售后反馈问题,这使得我们的市场回报率很高。”赵洪义说。

    短短时间里,三丰也从一个年产只有几十吨、品种单一的抗氧剂小厂成长为拥有抗氧剂七十多个品种、年产超过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4亿元的龙头企业。

    不过,民营企业的底子毕竟是薄的,有了技术没有钱不行,有了钱没有人也不行,解决问题的核心便是人。“打江山守江山,背后都需要人。”赵洪义说,“我们赚钱是为了花钱,花钱是为了赚钱,这其中的关键点便是你如何把这个循环链节点用人才黏合起来。”

    张忠琴的花钱“有学问”,她与中科院化学所开展新型聚丙烯专用抗氧剂研发项目,与常州大学研发橡胶专用抗氧剂项目,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产品应用研究,与临沂大学共建高分子添加剂研究室,“如果你要问我,如何拿到中国抗氧剂行业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张忠琴说,“这就是答案。”

    宏艺科技是小行业的“大龙头”,同行羡慕宏艺,常常不是因为它的技术有多牛,产品有多丰富,而是更羡慕他们有一支由5名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徐德龙,建筑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建材科研总院副院长隋同波教授,无机材料领域的专家,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战营教授……

    民企如何请来这些学界“大腕”?依靠灵活性和机动性,从资金保障到平台搭建再到技术交流,张忠琴和赵洪义有自信更有魅力。

    科研人的情怀可以当饭吃

    赵洪义对水泥行业怀有情结,“我干了一辈子水泥,也做了一辈子科研,我觉得科研人的情怀可以当饭吃”。

    近十年来,赵洪义出了五本半书,《水泥工艺外加剂技术》《绿色高性能生态水泥的合成技术》等专业大部头证明他“科研型老板”并非虚名。正因为长期醉心科研,他也淬炼出了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敏感。

    在水泥助磨剂市场上,长期以来,“复配”助磨剂大行其道,“这是一个加入各种药材,混杂治疗的方案”。但赵洪义却有不同的视角——在复配市场大好的形势下,他提出了合成水泥助磨剂的概念,“比起复配的什么都加入,合成更像是一个老中医,在把脉之后只有一两副药便可以药到病除”。

    作为行业的领头雁,从合成水泥助磨剂概念的提出,到研发成功,再到投入生产应用,赵洪义的一举一动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助磨剂行业。

    而教师出身的张忠琴也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市场的旺盛渴求。从转型“抗氧剂”市场,第一次尝到甜头之后,她便对“技术立企”的理念情有独钟。

    “一般塑料管的寿命为5年,在其加工环节掺入抑制聚合物氧化的‘抗氧剂’之后,即使深埋地下,它的寿命也可延长至50年。”在企业担任副总的“元老”冯上体清楚三丰保持25年“青春”的秘诀:“你看,不同品种的抗氧剂投入到塑料商品的生产,体现出了不同的功能优点。能否将各大功能都融为一体?我们就从不同品种的粉状抗氧剂中提炼生产出了颗粒状抗氧剂,集合了之前各种抗氧剂的优点。”对新品的求知欲和科研执行力,使得他们的产品不仅用在了奥迪汽车的保险杠里,用在海尔、美的等家电塑料机壳中,还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这便是技术性创始人的与众不同。当整个行业都在穷尽各种商业模式深掘现有技术的市场蛋糕时,他们却考虑得更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