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意外,我们有这个实力拿到。”赵建林讲到刚刚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我们现在的团队有教师2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有16人……现在,我们团队人均拥有1项以上的国家基金。”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赵建林团队今年共申报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5个面上项目”和“1个重点项目”,“命中率”达到50%。“这是我们团队十几年来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赵建林说。
日前,该团队《时空调控光场的产生及与金属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项目获批。
探寻光学的奥秘
“你看,普通的一束激光打上去,你在幕布上看到的是一块圆形光斑。经过特殊的光场调控,你看到的就不再是简单圆形光斑,可能就是环状或者其他形状……”讲起专业,赵建林眉飞色舞,不时辅以手上的动作,让人眩晕,又“脑洞大开”。
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活跃的学科,21世纪是“光子时代”,因此光学仍将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一个极为热门的学科。
光场调控及应用是当前国际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科技部量子调控领域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支持的研究内容之一。
赵建林介绍说,光场调控泛指调控光场的振幅、相位、偏振、相干结构等的空间(广义上讲也包括时间域)分布。“近年来,光场调控引发了大量新颖的光学效应,被广泛应用在微纳操控、超分辨成像、电子加速、经典及量子通信等领域,国内外科学家都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这次他申请的重点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专题研究,丰富光场的时、空域联合调控技术,实现超快光场和空间结构光场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揭示光的电磁本性,拓展现代光学理论,“为超高速光通信、光学微操纵、超分辨成像、微加工及材料处理等应用领域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有效技术手段。”
在海内外当起“说客”
作为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负责人,赵建林仍然坚持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就是希望做出示范,“教学本身不是负担,而是原动力”。
1993年,留校任教的赵建林第一次出国学习归来后,他就告诉自己,“我是学光学的,还是得做光学。”回国后,西工大给了他1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还给予了一系列的支持,这让赵建林觉得,“学校是个好平台,我得好好干”。
自上世纪80年代,西工大就开始招收光学专业研究生,但当时学校没有相应的学位授予权,因此,作为学校首批该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赵建林等人只得跨专业申请其他专业的硕士学位。如今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校光学学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打江山很难,未来年轻教师能顶上来吗?”赵建林常常这样问。在他看来,师资力量后续不足已经成为学院和学科腾飞的瓶颈。与很多西部院校一样,赵建林带领的团队,也面临着因地域和资源受限,招不来高端人才的困境。他说:“我们目前最缺两种人才,一个是主要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杰出人才,再就是带动学科发展并能够向更高层跃进的领军人才。”
为解决人才难题,他在海内外当起了“说客”,经常“打感情牌”,邀请认识的高端人才加盟。甚至因为要解决人才引进的某些特殊情况,生性耿直绝少为人说情的他,第一次敲开学校领导的办公室,面陈缘由,请求支持。“未来,我们还会在引才育才方面倾尽全力。”他表示。
而如何让最优秀的青年人“留得住、干得好”,是赵建林最关心的内容。
“我们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还得‘送上马、扶一程’。”赵建林说,“我们不是片面看重年轻人写论文的能力,更看重综合能力,比如说动手实践的能力、公关社交的能力、教学能力等等。”
“小学科”里争取大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们养成系统化思维,而不是只会死读书。”学生的进步也给予了团队充分的回报,近年来其团队指导的博士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提名、4人入选陕西省优博、1人入选国家“优青”、1人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
尽管自诩是学校“小学科”,但是在数字全息术、光场调控、微纳光子学等方向以及光学人才培养方面,赵建林和团队都做出了一流的成绩。
赵建林还时常鼓励教师和学生们“走出去”,为他们创造出外学习和深造的机会。除此之外,其团队与兄弟单位、科研院所、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增多。
在赵建林的实验室内,一张1米宽2米长的黑色木桌,历经岁月,早已斑驳褪色——这是1982年,赵建林在做研究生时,曾经用过的实验桌。每次看到这张桌子,赵建林的心中,总是不免感慨。一份倾注了近30年心血的事业,“我有情感更有责任,为后人多留些有益的东西。”
在赵建林看来,目前学校和学院的学科平台、人才梯队等已经搭建起来。他坚信,稍微给一点光芒,就可以炫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