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北京科技周主场科普乐园展区,智能机器人跟随身穿感应设备的小观众“翩翩起舞” |
在2016年北京科技周主场,匈牙利科学家在“一带一路”科普驿站展区指导观众现场制作“黑洞” |
今年以来,科学普及成为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篇章进行系统阐述,这些都将科普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近期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北京未来5年科普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规划》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任务,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普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都提出了哪些具体任务、有什么创新?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一、《规划》制定了哪些发展目标?
《规划》围绕到2020年,建成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普传播能力全国领先,创新文化氛围全面优化,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首都科普”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不断提升等总体目标,制定了以下具体工作目标。
1.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
2.科普投入显著提高,人均科普经费社会筹集额达到50元。
3.每万人拥有科普展厅面积达到260平方米,实现存量提升,增量增效。
4.建立以大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普人才梯队,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达到25人,实现科普服务全覆盖。
5.打造30部以上在社会上有影响力、高水平的原创科普作品,培育3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集群。
6.培育5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
7.首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公众获取科普服务的渠道更加便捷。
8.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推广服务机制建成,科普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9.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公众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近年来北京市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北京市科普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是市民总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达到新高度。
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较少,社会化、市场化、常态化、泛在化的科普工作局面尚未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要求北京科普以区域协同的胸怀、国际合作的视野谋划科普新篇章。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各领域,要求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科普创新体制机制,对科研院所、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进行推广和普及,急需科普工作提出新思路。
五是科技服务业将科普列为重点产业内容,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规划》中,推动北京市科普工作水平提升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要发挥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工作“一体两翼”的作用,建设以“互联网+科普”为核心,以传播知识、传播精神和传播文化为理念的首都科普资源平台。调动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资源,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科技成果资源,促进科普基地、科普产品、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普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第一,实施科普惠及民生工程。发挥大型品牌科普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主题特色科普活动效果,加大科技惠民成果推广。
第二,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农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人才梯队建设。
第三,实施科普设施优化工程。优化科普场馆服务体系,提升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提高基层科普服务水平。
第四,实施科普产业创新工程。加大原创科普作品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
第五,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打造“首都科普”新媒体平台,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推动科普大数据开发共享。
第六,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引导,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第七,实施科普助力创新工程。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促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
第八,实施科普协同发展工程。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加强区域科普协同发展,大力开展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四、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方面,《规划》中有哪些主要举措?
本次《规划》加大了科技惠民成果推广力度。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疾病攻关、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民生科技重点工作,开展牵手蓝天、食品安全在行动等科普活动。以科普基地、社区科普体验厅等为重要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推广普及科技惠民成果,提高百姓爱科学意识、学科学能力、用科学水平。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着力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的能力。
优化科普场馆服务体系。构建以综合性场馆为龙头,以专业特色科普场馆为支撑的科普服务体系。加快北京科学中心、军事科技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重点科普场馆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设专题特色科普场馆。
提升科普基地服务能力。建立科普基地动态调整机制,以公众视角为导向,推动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进环保、社科、园林绿化、地震、气象、国土等行业科普基地的建设。鼓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孵化基地、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增加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基地的覆盖面。
提高基层科普服务水平。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继续开展社区科普益民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体验厅、科普学校、科普活动站(室)等基层科普设施。推动科普基地与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拓展科普活动渠道。
五、北京的创新创业非常活跃,《规划》中科普工作如何支持和服务创新创业?
通过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第一,支持中关村创业大街、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开展专业服务能力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引导“众筹、众包、众创、众扶”等创新型模式,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第二,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创新活动,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第三,鼓励众创空间进校园、进社区、进场馆,组织青少年创客俱乐部活动,大力推进青少年创客教育,打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创客秀活动,扎实推进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科技教育,不断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六、《规划》中,针对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手段,科普工作有哪些具体安排?
打造“首都科普”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以“科普北京”微信公众号建设为抓手,主动发声和快速反应,向社会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提升“手机科普周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视频网”“北京科普基地联盟”等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打造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发展的“首都科普”新品牌。凝聚一批社会化新媒体平台,建设科普传播新媒体联盟,协同推进科技传播。
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创新科普供给新模式,鼓励VR、AR、MR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普传播的互动性与娱乐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PPP模式),共建新型科普信息化传播平台,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有效链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建立网络科普内容科学性的把关机制,完善网络科普舆情实时监测机制。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七、如何保障《规划》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配合规划任务的实施,制定了五项具体保障措施。
第一,创新科普体制机制,加强工作协作联动。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市区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同的科普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
第二,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优化科普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适应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科普管理的顶层设计,优化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三,优化科普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加大财政经费科普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普工作。优化科普项目组织方式。
第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建立对重大科技成果、事件、人物及社会热点进行常态化宣传的机制,支持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两微一端”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鼓励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移动传媒等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完善常态化宣传机制,构建针对不同人群的立体科技宣传体系,确保科学思想、科技成果、科普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确保重点任务实效。
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定期开展北京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完善科普评价指标和科普统计。全面落实《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适时推出科普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