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婷 手作金工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它也塑造着手作人的品格。 |
■乐活家
文·实习生 杨枝柳
“嘣——”只见火枪吐出火舌,高温下的素银条渐渐泛白,又一场银饰制作秀“开演”了……
杨雨婷熟练地将银条浸入冷水中,银条表面闪烁着水珠。“砰砰砰砰”锤子有节奏地落在银条上,敲平、刻字、窝圈、裁剪,助熔剂在接口处“缝合”缺口,银条炼成一只银圈。“沙沙”声中,锉刀一下一下温柔了倒角,银圈在砂纸上“哗哗”来回摩擦,在飞速转动的抛光机下银圈铮亮起来。
杨雨婷心无旁骛地端坐在金工桌前,一枚刻字银质素圈戒指在杨雨婷灵巧的手下诞生,让人好生羡慕。
机器轰隆作响的时代,人类的双手得到了解放,快节奏生活已成为人们的常态。在北京朝阳区一座优雅的复古红砖建筑内,时时回荡着错落有致的落锤声和金属碰撞声。杨雨婷同一群喜欢金工手作的朋友们经常在这里构思和打磨作品,看金银铜铁从板材变成饰品,享受手艺带来的那份宁静和喜乐。
金工作品见证生活
“手作和日记、照片、绘画一样,都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杨雨婷说,每一件手作作品都是她生活的见证。
杨雨婷给记者展示了一套名为“盒子”的金工饰品,这套作品的灵感来自她的大学同学,是“对大学生活微小而郑重的留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就像这一个个单独的盒子。当时我身边的同学,都是很独特的,但这种独特也是需要深入了解才能知晓,好比如果不打开盒子,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内部的构造。例如这个,打开盒子后看到的是一根根锋利的银针,就像一个性格尖锐的人;而另一个盒子的内部,是珐琅烧制的万花筒,就像一个内心丰富的人。” 杨雨婷说。
金工手作同时也是杨雨婷最中意的感情传达媒介和表达出口。杨雨婷会根据朋友的性格、爱好等为他们设计礼物,敲进心意,刻入感情。
开心时,在图纸上涂涂画画寻找灵感;难过时,在敲击、打磨中让自己平静下来,偶尔漫无目的手作,也能收获惊喜,邂逅偶然的美。“我想,我的生活离不开金工手作”。
把心铸进一敲一锤中
杨雨婷平时也会给学员开设金工手作体验课程,零基础的学员经常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好。
什么是好作品?在杨雨婷看来,所谓“好”的作品,不是因为它用了多少技巧或者有多了不起的灵感,它们可以不完美,可以有瑕疵,但只要是自己动手的,用心匠造的,就是有故事、有生命力的作品,能够纪念和见证自己的经历就是“好”作品。
杨雨婷说,金工手作的制作过程虽然不算太复杂,但是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坐在手作台的那一刻起,就好像建起了和外界的“结界”,好像时间和空间都不再具有约束力,你的心、头脑、眼睛和手集中在作品之上。
推、敲、锤、刻、折、捏、划、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也都在反复打磨你的内心。
作品不仅融入了手作者的心思和想法,如果手作人有偷懒的行为,作品也会毫不客气地反映出来。想要打造出理想手作,“一点儿懒都偷不得”。
“所以我知道了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每一步都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每一步的投入都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意义。多年的手作经历,培养了我的专注,对很多事情也都更有耐心了。”
未来,杨雨婷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金工手作,它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它也塑造着手作人的品格。同时,她希望手作物品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因为,正如她所说,每一件手作之物,都敲入了手作者的灵感,也刻进了手作者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