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小张老师”的奶牛经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我没有知名专家的影响力,唯有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技术和奶牛场的管理经验使牛场走上正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张宾暗下决心。这名1978年出生的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在长期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终被大家认可了他的技术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是场长,还是职工都亲切地称呼他“小张老师”。

    十多年前,正是新疆大力发展奶牛业的时期,200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牧良奶牛场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89头奶牛,由于团场多年都没有养殖奶牛,新疆农垦科学院委派张宾到农七师125团牧良奶牛场进行科技服务工作。

    在奶牛进场的头3个月,张宾与牛场只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2名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牛场,一起上夜检查牛群情况,为提高产犊的成活率,他们经常整夜守在产房车间接产。

    “我一边工作,一边对2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和锻炼,2名技术人员熟练地掌握了整套牛场管理和技术体系,并能独立培训其他技术人员。”这让张宾甚为惊喜。

    “一个好的牛场只靠少数的技术人员是不行的,要广大职工都懂得科学养牛才能使牛场的生产达到最佳水平。” 张宾说,迄今他已为125团牛场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

    在张宾的努力下,125团牧良奶牛场,年总受胎率达95%,犊牛成活率达97%,成牛死亡率小于3%,成牛淘汰率低于2%。该成绩在农七师畜牧大检查中名列前茅,牛场里还多次召开了澳牛养殖现场会,成为农七师示范宣传重点牛场。

    2007年,张宾被派往农十师181团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小而散”的奶农是181团奶牛养殖的主体,大规模养殖小区还在建设中,缺乏配套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

    张宾意识到这种情况要出效益所遇到的困难,要比管理好一个奶牛场大得多,他决定首先从“以点带面”抓起。“我在不同的连队选择奶牛好的、草料好的养殖户,建立了5户示范点,加大技术支持,使其尽快收益,带动周边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张宾说。181团的冬天特别冷,而夏天的蚊子多的让人不愿在外面多站一分钟,而张宾常常带领着技术人员早上五六点钟就要开始工作,直到半夜十一二点才吃晚饭。在他们的努力下,示范户的奶牛养殖很快见到效益,带动了更多养殖大户的发展。

    “对于养殖数目只有几头的大量小养殖户,采取集体培训个别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科学养牛的技术讲座,使养殖户了解奶牛的饲养,对于遇到问题的养殖户,我们随叫随到,随时解决养殖上的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经验,逐渐提高效益,慢慢扩大规模。”张宾说。

    此外,张宾在每次的技术人员例会上,都通过多种方式对兽医进行奶牛养殖和疾病诊治的技术培训,受培训的技术人员已达60人次。

    如今,这里的配种员都已熟练掌握奶牛发情鉴定、人工受精,情期受胎率由去年的35%上升到如今的68%;年总受胎率由60%上升到90%,并能对配种后60天左右的奶牛进行准确的妊娠检查。

    目前,181团奶牛养殖业已步入正轨,储备了一批技术过硬的技术员。张宾也因此获得了科技扶贫先进个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