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动派
一颗小小海参,经过“科学家+企业家”的珠联璧合,开辟出一片500亿的“市场蓝海”;
当整个行业陷入混杂时,中惠生物凭借一项“神奇的技艺”异军突起;
全球化冲刺路上,英轩公司最终打通“致命瓶颈”,晋升“世界第一”。
科技外智与企业内力的互动共赢,向来不缺乏雄心壮志和生动细节。三家冠军级企业的崛起,也遵循着这一轨迹。十五年来,在科技服务经济主场上,“助攻者”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瞄准“行业痛点”,以“适销对路”的精湛技术对接企业旺盛需求,科学家的精准供给辅以企业家的运筹帷幄,最终推动了近十家细分行业冠军的诞生。
他们做了什么?
“拿手菜”变现:靠什么成就中国红曲“第一股”?
暗红的豆腐乳,深色的红烧肉……替美味“打前站”的,是深深刺激人们味蕾的各种食物颜色。
用碎米、面、玉米、甘薯、制糖下脚料制成的焦糖色,正是食品厂调配酱油、食醋的必需原料。工艺并不复杂,对做酱油生意起家的中惠公司老板赵吉兴来说,轻车熟路。不过,用传统方法熬制天然焦糖色素的困境是,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在价格低廉的化学合成色素充斥的市场中,天然色素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之后,工业染料成为众矢之的,从天然作物中提取染料成为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这为赵吉兴带来了机遇,但对于小生意起家的他来说,要想实现凤凰涅槃,还需要一个支点。
“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大厨,研究红曲产品是‘拿手菜’。”赵吉兴提到了他熟悉的山科院生物所所长史建国,长期以来,这位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对科研和实验有着惊人的耐心和细致,更让赵吉兴服气的是,“他们拿到的国家发明奖、省科技奖,制定的行业标准非常多,在我国发酵工业有广泛应用”。
将5.25吨大米、3吨葡萄糖、0.5吨黄豆粉、0.25吨乳酸、0.07吨蛋白胨掺入一体,经过菌种罐、发酵罐、分离提取,最后得到产品——2吨天然红曲色素。
这是一个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交互进行的复杂过程。史建国团队要面临的挑战在于,它既需要基因改造,其中涉及包含基因增强、敲除、异源表达等多论操作下的菌种改造,又需要帮助企业实施生物过程优化,使得过程可控,性能评估,达到目标,后期还要在过程放大、高吨位发酵罐放大上有所作为。
过程繁琐复杂,还好,这个团队的优势在于具有发酵、食品、化学、电子、机械、软件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优势,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他们还做到了中国第一。
有了技术,赵吉兴等人需要做的就是把技术放大,到市场“变现”……“科学家+企业家”组合让原先的手工作坊翻了身,中惠生物最终拿下了行业老大的位子,并成功上市,成就了中国红曲“第一股”。
“撑杆跳”破题:如何寻觅跨越手工时代的“钥匙”?
在冲向全球老大的过程中,英轩实业遇到了“致命瓶颈”。
柠檬酸是众多行业的“万金油”,它被用作酸味剂、增溶剂、缓冲剂、抗氧化剂等等,中国柠檬酸需求旺盛,产能也大,一度占全球总量的70%。20年的开发经验让英轩实业在奔向全球化的过程中“顺风顺水”。
不过,相对于高高在上的产能,中国柠檬酸设备仍停留在手工时代,控制效果差,精度低,反应速度慢,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同时,柠檬酸提取原辅料消耗高、废弃物排放大、能耗高的关键技术瓶颈更是“致命”。
英轩董事长李世勇明白,要成为全球老大,企业还需要“撑杆跳”——他们需要高科技这个支撑杆跨过“瓶颈”。
此时,在山科院生物所沉浸多年的马耀宏,多年的技术积累急需得到释放——他致力于研究传统柠檬酸生产工艺污染大、发酵效率偏低、能耗偏大等问题,正是打通英轩实业瓶颈的“钥匙”。
在山科院生物所,需求驱动型的项目研发向来被按下“快进键”,科研人时不我待的热情沸腾。具体在英轩项目里,针对传统的柠檬酸母液处理消耗高、收率低,造成二次污染等难题,生物所团队精准发力,在两三年时间里自主开发了柠檬酸发酵控制技术、柠檬酸氢钙分离提纯节能环保技术,突破了柠檬酸提取原辅料消耗高、废弃物排放大、能耗高的关键技术瓶颈……
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在于科学家团队与企业家的高效衔接。在先期项目技术精准供给的基础上,英轩实业运筹帷幄,发挥强项推进产品产业化,仅仅在两三年间,项目产品便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宝洁、蒙牛、统一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得到应用。
如今,“我们的项目产品连续多年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柠檬酸系列产品出口连续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李世勇说。
“魔术手”点金:怎样撬动海鲜产品“快餐化”之路?
“什么时候吃海参也能像方便面那样,打开就能吃就好了。”十年前,威海好当家公司老板唐传勤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山科院生物所研究员刘昌衡用一双神奇的科研“魔术手”,将唐传勤的灵光想法变成了现实——在攻克了水产品转化为常温储存、即开即食产品的技术难关后,他们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即食鲜海参”。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市场欢迎,很快成为好当家集团的招牌产品。
“采用渐进式温和杀菌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并且祛除了海参令人不快的腥味,食用起来鲜嫩可口,外观与活海参基本相同,开袋即食,免去了以往食用海参时繁琐的发制和烹饪过程,使消费者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味道鲜美的新鲜海参。”这是刘昌衡及其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即食海参从概念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
“即食鲜海参是海参制品加工史上的一次变革。”在唐传勤看来,与山科院生物所的联手,好当家找到了一条海鲜产品“快餐化”的道路。十年之后,当好当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先进的海参企业之一后,他们更愿意将院企合作视为民企崛起的推手。
实际上,从“中国第一条即食海参”面世至今,山科院生物所循着好当家的需求,不断刷新着好当家的研发记录。中国的海参市场也以“即食海参”的出现为跳板,从50亿蹿升到500多亿的大市场,直至成为我国产值最高的养殖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