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3日 星期三
江阴高新区:“跟跑”变“领跑”秘籍何在
本报记者 过国忠

■创新驱动发展·国家高新区调研行 

    时隔5年,科技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这里呈现出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江阴市委常委、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常务主任冯爱东如数家珍: 53平方公里上,拥有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33个省级研发平台,先后引进5名诺贝尔奖得主、20名国家千人计划,2015年,全区完成GDP698.2亿元,创出每平方公里11.5亿元的经济奇迹……

    国家设立在一个县级城市的高新区,何以在利润微薄的“红海市场”中,实现产业与经济“爆发式”成长,成为苏南创新人才的聚集区、科技成果的高产区、成果转化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了标志性引领作用?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有着哪些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探索、新举措。

    “在‘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以项目突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人才引领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核心的‘双招双引’战略,健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产业化程度为衡量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以助人才创业、企业发展成功为最高标准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引进一批重特大项目和高端领军人才,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创新转型发展路径。”冯爱东说。

    在全国高新区中,江阴高新区可以说是一个“后起之秀”。201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区。然而,敢闯敢试敢超的江阴高新区人眼里,高新区绝不是经开发区。要承担国家使命,引领区域更好更快转型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高标准的发展定位。为此,从起步就提出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目标定位。

    5年来,正是凭借着如此发展的理念,江阴高新区围绕“双招双引”,推出了一揽子的新举措:

    稳步推进创新核心区建设。编制出台了《江阴高新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江阴高新区苏南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整合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一城三区五园”的创新格局。

    持续优化环境与氛围。在落实好中关村1+6、新四条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两个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每年度安排5亿元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和创新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依托中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并建立研究院,引进了两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江阴中德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和江阴中瑞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以此引导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走出去”。

    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532”计划。充分抓住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单位的有利条件,以实施 “532”计划为抓手,强攻项目招引,加速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钢新材料及金属制品、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服务业3个千亿级和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医药医疗2个500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今年,获批了国家火炬现代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两块国家级荣誉。

    加速战略性新兴企业裂变成长。作为首批国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江阴高新区积极推广远景能源孵化壮大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创业孵化、产业加速”完整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涌现了以普莱医药、贝瑞森生化为代表的一批快速抢占新兴行业话语权的成长型企业。

    除此,江阴高新区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近年来,着力引导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依托互联网打造一批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区域创新协同,加速释放创新潜能。

    高新区已从“起跑”快速进入“领跑”。全省13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的排名中,江阴高新区跻身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十强,在全国新批的国家高新区中第一个拿下了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称号,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获得了多块“国家级”牌子。

    (科技日报江阴8月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