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了,太神奇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的技术员赵连君,看到吉林白城市大安市这片500亩的盐碱地里长出郁郁葱葱的水稻,连连感叹神奇。
一些村民忍不住,偷偷去问,到底是施加了什么魔法。
7月,正是作物生长的最好时节。在白城,“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的盐碱地上,仍旧是草木稀少,大地白的耀眼。有村民打趣说,难怪这里被称为“白城”。
然而,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科研团队的到来,逐渐改变了这一现状。
该团队经过多年盐碱地改良种植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高效种植技术,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在白城市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工作。放眼望去,试验田似沙漠里的绿洲,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茂盛、令人欣喜。
反常天气仍获丰收
松嫩平原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南部,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其中盐碱土的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而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就占到96.90万公顷,约合1500万亩,其中尤以白城市的通榆、大安、镇赉最为集中连片。
今年白城地区气候较为反常,春季大风低温、缓苗期阴雨低温都对水稻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我连续改良种植5年的盐碱地,因为今年插秧后的低温大风天气,导致秧苗死亡严重,大部分田块几近绝收。”宏大村水稻种植技术员张志平说。
在此恶劣的天气情况下,胡树文团队坚持试验,进行示范方建设,在一整套种植方案的指导下,通榆的千亩示范方和150亩示范方、大安的500亩示范方、镇赉的百亩示范方等均顺利度过恶劣天气的干扰,目前长势良好。
“大安市联合乡的盐碱试验地有500亩,pH值在10.0—10.6之间,含盐量非常高。我们在试验示范田块采用了沟渠配套、单排单灌等方法,设置了改良剂种类及用量、肥料、水稻品种、栽培方式等处理办法。”胡树文说。
记者看到,同一个地块,采用胡树文盐碱地改良技术处理的试验田块,水稻长势良好,处于分蘖的旺盛期,已可以和肥沃土地上的水稻相媲美;而采用其他改良方式种植的水稻则长势弱、叶面发黄,还在缓苗,水稻数量稀疏可数。
实践多年终获成功
我国盐碱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总面积约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达2亿亩。而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法脱盐时间长、耗水量大、改良周期长、成本高、效果不明显。
“我们提出了一整套改良种植方案,首先,‘新型土壤改良剂’能将碱土胶体中的交换性钠高效置换为水溶性钠离子,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高效置换钠并让紧实土地被拉松,盐分就可以随着水分渗透下去;然后,采用我们研发的缓/控释盐碱专用肥料、新型种子处理剂等配套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盐碱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第三,通过秸秆还田、土壤培肥等措施,使盐碱地变成正常的土壤。”胡树文说。
2015年,在通榆县八面乡的测产数据表明,pH=10.5左右的重度盐碱土地经过该项技术指导,水稻种植可以达到超过9000公斤/公顷的产量(测产鲜重);在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重度盐碱地土壤经一次改良后,水稻、高粱等作物均实现中高产……而在吉林白城、黑龙江大庆、内蒙古赤峰、甘肃酒泉等地前几年改良过的重度盐碱地,今年的作物均长势良好。
大安市联合乡兴业村西,是成片的盐碱地,胡树文团队在此建立了500亩的改良示范方。“在胡树文教授团队精心的指导下,这片水稻长势非常好,水稻分蘖已经基本结束,分蘖数量与正常田块持平,保守估计产量会突破7500公斤/公顷。而所在灌区周围多家企业或农户采用其他措施的改良田块里的水稻长势差,基本没有分蘖,应该不会有产量了。”合作企业负责人宁德玉说。
师生齐心乐在其中
今年,胡树文团队,在通榆县八面乡建立起一个盐碱地改良基础实验室,用于部分土壤指标的测试,便于快速制定改良和种植管理方案。土地一天天地好起来,水稻等作物也一天天地长起来,老师和学生们也被晒得愈来愈黑。
“只要工作时间允许,老师就经常前往试验基地指导我们开展试验研究,并与我们同吃同住。”博士生冯浩杰说。他是团队里的大师兄,不仅要协调大家的试验,还要安排大家的饮食起居,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从没干过农活的董伟,开展工作第一天,手上就磨起了水泡;但是他毫不气馁,咬咬牙、继续干。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如今各项农活他已是游刃有余。
由于从事水稻研究需要的人手较多,在通榆县开展旱作作物试验的硕士研究生王栋、杜学军一有时间就参加到水稻试验之中,协助师兄排水、放水、施肥、喷药等。汪顺义、周宾分别是胡树文今年新招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刚毕业没休假就投入到紧张的试验之中。
就在6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段留生等一行,在大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秦国宝等陪同下,考察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并看望在此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
李校长鼓励同学们,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一农大校训,深入科研一线,发挥所长,真正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地上写出有价值、有水平的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