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1日 星期四
成果“张生”撞上需求“莺莺”,让他们相恋有点难
——来自山东西部经济带技术转移工作一线的调查
通讯员 杨 兵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对接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的技术转移工作,一直是让科技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点。“山东西部经济带技术转移大会”近日召开,为科技服务经济“加把火”。

    54家来自山东省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相关负责人带着最新的技术成果与267家来自山东济宁、菏泽、枣庄、临沂、德州、聊城、泰安七个城市的企业家坐到一起,来一场“张生”与“莺莺”的见面会。一天下来,78项成果如愿找到“下家”,交易额几千万。

    热热闹闹的交易背后,需要做哪些工作?那些没有对接成功的成果和需求,又受到了什么阻碍?记者调查探访了几家技术交易中心,尝试从“一线”工作中理出技术转移工作的“子丑寅卯”。

    好技术为何屡屡“墙内开花墙外香”?

    最近,怡天技动力机械研发(临沂)有限公司以近千万的交易额将一项技术卖给了香港ETG公司。

    作为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临沂,向香港“卖技术”较为罕见。高兴之余,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也表达了“遗憾”:

    一方面,当地企业“嗷嗷待哺”,急需新技术支撑转型;另一方面,“好技术”却难以在本地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认为,“这是山东省技术转移案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本地企业对彼此之间的技术非常了解,深知转化风险所在,这种风险让他们在对接成果时陷入犹豫,也错失了对接机会。”

    实际上,在“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上的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泰安七个地级市中,“墙内开花墙外香”时常出现。

    “这里面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身边企业最了解转让技术的优、缺点,对项目风险的顾忌使得他们不敢贸然出手;第二种是有些转化项目与本地主导产业不匹配,成果自然流向外地;第三是当地中小微企业常常因为害怕风险而对项目转让费用进行‘压价’,对外转让却往往‘卖上好价钱’,成果外流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说,“因为技术接收方大部分是民企,虽然有着对技术的渴求,但抗风险能力差。”

    “帮企业选专家,帮专家找企业”。对此,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以成果对接会的形式以政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帮助企业选择对口专家,同时又以资金支持或引入风投等形式为企业分担风险,这样可以提高成果对接成功率。

    懂技术又懂企业的“红娘”为何少之又少?

    这次对接会,刘灏又撮合成了几对成果与企业的“联姻”。

    作为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他每年都会运作上百项技术落地企业,“挑战在于,你需要‘摸透家底’,大体了解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所在,这样为企业介绍时能说到点子上;同时,也需要将长期调研的数百家企业的难题一一装在脑子里,这样在科研院所诞生某一项新技术时可以迅速与企业对接。”

    两年前,济宁市在山东省首创“技术经纪人制度”,“过去,所谓的产学研模式多是由中介机构将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单向地发给企业。这些科研机构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也不知自己的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产业化对接困难,但从企业有效需求入手,就完全不一样了。”

    植根企业或科研部门的技术经纪人恰好可破解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眼下,通过这一制度对接的项目已经数以百计。但刘灏并不满足,“既懂成果技术又懂企业需求的经纪人太少了。”

    据了解,济宁市上百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95%来源于企业。他们的优势是了解某些企业的技术需求,但在专业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方面较为欠缺,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战能力不强,对于技术的先进性不敏感,不能发掘优秀项目,造成对前瞻性技术的理解滞后,影响了其承接大型、跨学科、综合性项目的能力。

    “国内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红娘’太少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造成了这部分人没有动力去推动成果与需求对接。”刘灏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正在酝酿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激励机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