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看“积木”创新如何破解黄三角农业痛点?
□ 通讯员 张义彤 王兆松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天气最热的时候,李庆军钻进大棚一待就是半天。

    作为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员,他并不担心大棚内的温度“热成蒸笼”:在这个中国—以色列合作的智能温室里,“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是精准的把关人,工作人员只需按下开关,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何时施肥,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按需供给,一切交给智能化。

    对农业大市滨州来说,五年前,“科技部批复滨州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节点性事件,其标志性意义在于:这个城市与北京顺义、天津滨海、西安杨凌等一道成为国家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看得见的政策红利之下,城市的管理者却压力重重——山东是农业大省,滨州又是山东农业棋局中的重要一子,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向来不易;同时,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级战略的交汇点上,它的一举一动将会对山东农业的未来产生影响。

    因为充当“试验田”,改革者们无现成道路可循,只能自己摸索。

    瞄准一流:引入先进气雾培模式

    滨州北部临海,地处黄河下游,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资源是最大的自然优势;但其劣势同样突出:园区处于科技资源的洼地,发展农业所需的资金、信息、人才、成果都需想办法。“我们采取一种‘搭积木’创新的模式,瞄准黄三角农业‘痛点’,利用一种严密的合作协议,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发展自己。”滨州国家农科园区负责人表示。

    善于学习的滨州人向以色列取经,“以色列农业高科技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在国土面积基本由沼泽和沙漠组成的环境下,能够成为欧洲的果园和菜园,他们的诀窍是高科技。滨州的自然环境与以色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色列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滨州学习借鉴。”

    作为园区内的“样板工程”,中以合作智能温室以引进以色列艾森贝克、耐特菲姆、宝利萨克、菲态科等四家公司的多项农业技术为底本,并由国内浙江绿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本地化”设施化改造的层架式先进智能“气雾培植物工厂”。

    “施肥、病虫害都不再需要人工处理,就连蔬菜‘喝水’经过精密计算来完成。”李庆军提醒记者,和一般智能蔬菜大棚不同的是,植物不是种植在土壤中,也不是栽培在水里,而是通过喷雾状的水汽来补充水分和营养,这便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气雾培模式,“你注意植物上方的红蓝光组合补光灯是红色和蓝色芯片按5∶1配制的LED植物灯,用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

    记者了解到,眼下大棚内种植的草莓打出了“有机”的招牌,除去每斤20元的成本,可卖出每斤50元—80元的高价,“更重要的是它们每年可产出三茬。”

    当然,园区通过市场手段引入的智能温室并不只是供人欣赏的“盆景”,他们的考虑是通过“标本”的打造形成模式,带动更多的本地蔬果嫁接高科技。要知道,滨州市盛产的阳信鸭梨、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名声在外,都急需高科技的包装提高附加值。

    确保安全:200个摄像头全程跟踪

    无论是在150公里之外的济南银座超市,还是300公里之外的青岛银座超市,每一种来自滨州国家农科园区的农产品品类身上,都附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产品质量追溯码,它用200多个摄像头全程跟踪的方式记录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加工车间、运输途中摄像头记录下的所有信息。消费者据此可确认自己是否买到了放心食用的农产品。

    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打造国内领先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这是园区的一个创新。

    五月的一天,记者在园区内的国家农产品技术中心智能信息技术平台看到,工作人员轻轻用鼠标一点,监控大屏幕上便打开了几十公里之外的中澳肉鸭鸭苗孵化、宰割车间以及高青大地黑牛分割包装等实时画面,连高青农凯米业公司的废料出口以及猪肉屠宰车间的病猪肉焚烧炉等也在监控之列,生产过程身临其境,问题把控可谓不留死角。

    如果说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是第三方监控农产品安全的眼睛,那么,园区配套建设的工程装备技术和品控安全工艺技术则是山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保证。工程装备技术主要解决无毒消费,而安全工艺技术则为实现有品质消费。

    志在垂范:中科院“范式农场”成型在即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欧阳竹是园区的贵宾,也是常客。他与园区正在合作的也瞄准了食品、蔬菜安全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新范式农场,具体而言,利用滨州大片的农田,农田上种植有三大块:一个是小麦玉米,一个是畜禽养殖,还有一些经济类的就是蔬菜。这里面的关系在于,我们把小麦玉米的秸秆做成绿色高效生物肥料,用以供养畜禽和蔬菜,另外现代化的技术要组装进去,比如说全程的机械化、装备化,不需人工。我的意思是做成工厂化管理,用电脑软件控制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让它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产量最高。”

    如今,集纳了中科院各个所相关技术的范式农场已经具备了70%的技术储备,成型在即。

    与以色列、中科院、国企合作,见证了滨州克服科技资源不足引进外智“搭积木”发展自身的努力。

    在滨州国家农科园区的决策者心目中,“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激活我们的存量资源,做出一个样子来。让政府看看,让老百姓看看,按照这样走,我们农业会有积极的变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