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7月4日—7月10日)

    本周焦点

    “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

    美国东部时间4日23时53分(北京时间5日11时53分),“朱诺”号探测器主引擎在启动35分钟后按计划准时关闭,这意味着“朱诺”号顺利进入木星轨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随后确认,“朱诺”号已成功入轨。这意味着人类开启了太阳系研究新纪元。

    在未来20个月的时间里,“朱诺”号将围绕木星飞行37圈,用搭载的9台科学载荷仪器分别探测木星的内部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对流状况、磁场等情况。

    本周明星

    现实版“三体世界”:拥有三个“太阳”的行星

    科幻小说《三体》让很多人对三恒星系统及其行星上的生存环境着迷。欧洲南方天文台7日说,天文学家在半人马座发现一颗拥有三个“太阳”的行星,一个现实版的“三体世界”。这颗行星名为HD 131399Ab,形成仅1600万年,距离地球约320光年,温度约580摄氏度,质量相当于4个木星。这是目前利用直接成像技术发现的温度最低、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

    一周之“首”

    3个四夸克新粒子首次“现形”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团队近日报告称,他们通过分析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获得的数据,发现了3个新的“奇异”粒子并证实了第四个“奇异”粒子的存在。这些“四胞胎”粒子全由4个夸克组成,但拥有不同的质量和属性。其有助研究粒子形成与物质结构理论模型。

    基因测序将首次在国际空间站进行

    近日发射升空的俄罗斯“联盟”号载人宇宙飞船搭载了3名宇航员,其中NASA女科学家凯特·鲁宾斯将成为在国际空间站进行基因测序的第一人。这项实验将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类基因组的影响,掌握宇航员健康情况,以及太阳系内生命探测工作。

    “最”案现场

    德升级世界最大仿星器聚变装置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属世界最大的仿星器受控核聚变装置“螺旋石7-X”,已于今年3月成功完成第一轮实验,目前正在升级改造,预计4年后可实现等离子体脉冲持续时间30分钟的目标。仿星器是目前较有希望的受控核聚变装置类型之一,中美等国还在研究托卡马克等其他类型的受控核聚变装置。

    前沿探索

    “瞳”卫星看了英仙座星系团“最后一眼”

    日本的X光观测卫星“瞳”,在毁灭之前曾对英仙座中的星系团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这些星系团中的气体很平静。这是人类对星系团中气体运动的重要“第一瞥”,现阶段仍有更多精彩环境细节有待人们探索。

    细胞命运是“从小一看,到老一半”

    日本国际电气通信技术研究所宣布发现细胞过去的形状决定细胞的未来命运,并从分子水平上解读这一机理。这一发现为几个世纪以来细胞形状与机能和命运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新的知识随着今后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对细胞组织的生理机能以及疾病预测和诊断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火星的卫星或是被撞出来的

    比利时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火星的两个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与月球的形成过程大体类似,均是在一次大碰撞中产生的。不过,由于运行轨道的关系,未来留下来陪伴火星的将只剩下一颗卫星,另一颗则会被拉向火星最终陨落。

    一周技术刷新

    “细菌胶囊”或成新型疫苗输送工具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研究人员利用无害的大肠杆菌研发出一种可输送疫苗的“细菌胶囊”。用这种胶囊输送疫苗能引发特定免疫反应,比现有接种疫苗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且成本低,使用便利。它还能作为一种瞄准癌症、病毒性感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用输送工具。

    奇观轶闻

    恐龙曾遭遇双重灾难

    不少人都会把导致恐龙消失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归因于陨石撞击。而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巨型火山喷发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揭开了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序幕。两者的叠加才是给地球白垩纪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的原因。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