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钉钉子”精神成就“高压线上的舞者”
文·张紫赟

    从高压线带电检修的“门外汉”到“状元级别”的技术工人,许启金34年如一日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并围绕岗位坚持一线创新。如今,他是全国劳模、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运检部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被徒弟们称为“高压线上的舞者”。

    走进许启金的办公室,很难想象这是一名线路检修工的办公室。整面墙的书柜里整齐摆放着电路、力学、画图软件等门类的专业书籍。许启金正用他的无线鼠标,在3dMAX软件上熟练绘制工具模型图。

    书柜里,已经泛黄的《供电线路》系列书籍格外醒目。1982年许启金以社会招工身份进入电网系统工作时,还是一名“门外汉”,在一次买错配件型号后,老师傅责备之余,送了他这套书。从此,许启金分秒必争学习专业知识,把阅读重点抄写在小纸条上,随身携带,在工作之余强化记忆。“那时最羡慕科班出身的同事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刻苦学习的钻研劲头帮助许启金很快变为一名熟练工。他在高压线上带电检修工作中,总共消除隐患3000多处,先后参加和组织完成近千项带电作业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实现了零差错。

    许启金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开始针对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搞一些发明创造。连家中5平方米的小阳台也成了业余时间的作坊,堆满了各式机具与材料。一个夏天的深夜,许启金在卧室电脑前一边绘画模型,一边用砂轮机打磨零部件,噪声吵醒了已入睡的爱人。看着如痴如醉的许启金,爱人不满地说:“把家里当工厂吗?”工友们对此也不理解,时常对着加班的许启金打趣:“瞧你办公室像个杂货铺,还想搞个诺贝尔奖啊。”

    对于这些质疑,许启金往往一笑了之。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研发防高空坠落自锁器时,最大难题就是弹簧型号与材料的选择,许启金买了20余种弹簧,进行一一试验,可惜的是,要么是太紧控制不住,要么是太松容易锁死。那段时间许启金如着魔般,只要碰见弹簧就买回家,进行拉力匹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在一个路边摩托车修理店内寻找到合适的弹簧。

    2011年许启金成功发明软梯作业防高空坠落自锁器,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软梯作业安全防护的空白。截至目前,他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都被推广运用。“虽然我个人水平不高,但我相信,只要肯钻研,工作就能干好。”

    为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宿州供电公司以许启金的名字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许启金对工作的热情感染了许多人,他先后带了40多个徒弟,基本都是大学生。6年多来,共研发成果54项,获得专利41个。徒弟们成长很快,都已经成为公司生产骨干,有的还成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

    “创新,更要保障安全。材质系数不同,承载力量不同,要进行科学计算。”这些年,许启金通过买书买光盘自学,不仅学习了力学等工科知识,还熟练掌握了Visio、AutoCAD、3dMAX工具。比赛获奖,他用奖金买些扫描仪、打印机、无线鼠标奖励自己。至今,许启金还记得2003年花费6500元购置第一台电脑时的情形,“那时每月工资也就几百元,我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买了电脑,这样画图与记录、整理资料更加方便。”

    谈起工作计划,许启金指着正在绘制的模型图说:“多做些3D教学视频图集,新人们学起来更直观。另外,我还在根据输电线路检修存在死角的问题,研发一款‘千里眼智能巡检机器人’。”

    采访中,许启金同事们说他身上有一种“钉钉子”般的精神。许启金用最朴实的话评价他过去34年的工作生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要把它做好。每当想到我的工作对社会发展、老百姓生活有益处,我就感到充实、愉快。”

    (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