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十二五”科技扶贫经典案例

    编者按 在近日举办的“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科技部精心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扶贫典型案例,从规划引领、园区带动、技术突破、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信息扶贫、创业扶贫、远程医疗、生态治理等不同角度,讲述了科技创新助推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展现了科技扶贫30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撷取8个经典案例与读者分享。

    农业科技园区的带动作用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一心两区十园”聚集了20家科技型农业企业,涉及石斛灵芝、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菌草产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共带动周边2600户农民,实现户均增收上万元,让广大农民朋友拿得到良种、受得到培训、学得到良法、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成为创业扶贫的孵化器、示范区、旗舰店。

    科技特派员种花扶贫两不误

    陕西省柞水县科技特派员陈盛林借秦巴山区的适宜气候和小环境创办了花卉公司,建立标准化种植园800亩,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带领130户农户发展基地1000亩,吸引670户贫困户参与花卉产业,辐射带动1500户贫困户,年产各种花卉640万枝,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花农年增收3000多元。

    红枣树成为致富林

    黄河岸边的“中国枣乡”陕西佳县有枣林82万亩,加工企业58家,合作社86个,烘烤炉3000多座,20多个红枣系列产品卖到了南国北疆,11.4万枣农人均从红枣上收入4500元,1.55万人实现了产业脱贫,一棵棵红枣树汇聚成了佳县一片片致富林。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佳县红枣贴上了世界文化商标。

    一张蓝图画到底

    湖北省英山县东冲河村位于大别山腹地,1998年以来,按照“三园一库一社”的科技发展规划,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发展了优质猕猴桃150亩、优质茶园1000亩、生态板栗2000亩,建起果品保鲜库,成立了生态农业合作社。2015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8536元,是当地闻名的依靠科技实现脱贫的示范村。

    新品种促进脱贫增收

    通江银耳主产于秦巴山片区的四川省通江县,是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主研的新品种“川银耳2号”所产银耳朵大、色白、肉厚,商品价值高,在当地普及率达到60%以上,累计推广栽培130多万亩,产干耳34.7万公斤,带动全县12000多户耳农年均增收3000多元,在通江县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种茶富了乡亲

    位于大别山区北麓的河南省光山县胡楼村,在“十二五”期间挖山种茶,请专家、学技术、引品种、精加工,全村茶园面积由不足300亩发展到如今的3300亩,家家有茶园,人人做茶业。2015年全村的茶叶收入达600多万元,全村2015年人均纯收入9632元,茶叶收入27%,全村80%的农户因科学种茶而实现了脱贫致富。

    种草养羊致富快

    贵州省晴隆县位于喀斯特地区,14个乡镇1.98万农户参与种草养羊,人工种草48万亩,改良草地38万亩,建成11个种羊场,2个育种场,4个胚胎移植中心,88个肉羊基地,全县羊存栏52.8万只,户均年收入3万元。这个种草保水土、养羊促增收的“晴隆模式”已在喀斯特地区示范推广了43个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双丰收。

    远程医疗解决就医难

    江西省永新县远程医疗系统于2014年建成,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了全县23个乡镇、52万人口;实现了与全国各大在网医院的远程会诊互联互通。两年来,已经完成远程会诊650例次,远程培训7700多人次,实施远程监护101人次。该系统正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公共服务。

    (科技部农村中心供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