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资本市场上的撕扯:民企要不要去拼?
——来自山东省东阿县的调查报告

    □ 通讯员 崔 颖  孟凌云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在相继培育出近10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之后,山东省东阿县继续在资本市场征战——最近,三家东阿民企陆续登陆“新三板”,完成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上市企业是东阿县县长马广朋乐于见到的。“上市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被视为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东阿少资源、少资金,上市企业多了,不仅拢得住资金,还打出了名声,吸过来人才、渠道……”在马广朋看来,“小巨人”能不能做大做强,资本的力量很关键。

    上市的破局之道:

    留住人、迈开步

    山东省东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薪酬水平偏低,和发达城市相比,难以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股权交代更能够留住他们,企业上市成为引入高端人才和提升品牌的关键。”马广朋说。

    信手拈来的是“东方阿胶”的案例。

    两年前,“东方阿胶”成为中国首家撕开资本市场的民营阿胶企业。“上市是我们发展的分水岭。”东方阿胶董事长赵云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东阿县在东阿阿胶之外的第二大阿胶企业,东方阿胶在领域内耕耘了近十年。

    “上市后,我们稳定住核心管理层和研发层,同时,梳理产业链上下游,” 赵云峰说,历经百年是企业的目标,上市使得民企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他细数上市的收获,“我们得以引入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使之成为公司股东,变对手为帮手,筹集资金投入产学研合作快速开发与市场适销对路的阿胶新品。”

    上市的艰难之选:

    要大平台还是小安逸

    在东阿297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并不是所有民企都认可上市与企业发展对路。

    上市,还是不上市,在县域经济中向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曾经担任聊城市金融办主任多年的马广朋对此有着深入的观察,“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可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在政策出现急刹车时,也不会太过于担心出现资金链短缺;比如,规范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提升公司品牌等,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看到好处,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上市对企业的‘限制’。”

    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企业家告诉记者,“我们民企的最大优势是灵活,但一旦上市,企业变成公众公司,经营灵活性将受到影响;同时,管理层将失去对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这些,对喜欢自我掌控的创业者来说并不对胃口。

    当然,“上市纠结症”并非东阿企业个例。记者在山东县域调研发现,“小富即安”是一些不愿上市的企业的共同特点,他们缺乏对大平台发展的向往;另一方面,上市的透明、规范性可能会与山东人骨子里的粗犷、保守有所冲突。

    比如,记者之前与某民企负责人交流,这位董事长讲了两句话很具代表性:一句是“咱不能出去向股民骗钱”,另一句是“上市后管理太严格了,所有的信息都要公开,企业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县域视角的“资本账”:

    要善于、敢于利用资本市场

    “从我们县情况看,有些企业注重近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存在怕失权、怕失利、怕麻烦、怕风险、怕公开的想法,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不缺资金,即使缺资金也可以从银行贷,没必要千辛万苦上市挂牌募集资金,让他人分利。”

    前不久,在东阿举行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推进会上,面对着国内的52位银行家和证券商,马广朋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资本市场,不愿、不敢、不善甚至不会利用资本的企业终究做不大。

    弥补县域政府和部分私营企业之间认知的偏差,马广朋希望用大环境去影响企业,“这两年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企业上市,比如资金方面,对于在上交所、深交所首发上市的东阿企业,政府奖励企业负责人和保荐人各300万;‘新三板’挂牌,奖励两者各60万”。

    对东阿县委县政府来说,无论是扶持政策还是资金奖励,对环境的塑造是一笔精明的盘算,因为榜样就在不远处。

    距离东阿250公里之外的沂源县,前几年它还是国家级财政贫困县,因为连续诞生了六家上市公司而一跃成为中等经济发达县。这其中,政府环境的塑造居功至伟。眼下,东阿要做的就是要复制政府主导的“沂源模式”。

    “我们不缺钱,当初也是不愿意上市。”

    天汇科技董事长王峰在政府的劝说下开始了实质性的上市步骤。天汇2005年底研制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支撑企业规模和销量做到了全国首位。在资金的支持下,王峰有了更大的野心:天汇已经瞄准了防水建材、天汇桶业、研磨耐磨技术三大领域“老大”的位子。

    “企业上市会产生群体效应,一家上市,其他企业都会跟着学,东阿阿胶带了个好头,眼下的三家企业也是榜样,可能带动更多的企业上市。”马广朋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