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倪一农:我爱一花一木
文·本报记者 刘岁晗
“敬畏自然,以一种内省的态度,收敛自身的行为,向自然学习。这时,你就会发现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了,你能体会到自然的包容,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周围的一花一木。”
倪一农

■乐活家

    如果有一门课,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带你置身大自然,观鸟、辨认植物、夜拍昆虫、识别矿物与地形……进而全方位地观察和认识自然之物,是不是非常有趣?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门课和这门课的“带路人”。

    倪一农身材伟岸魁梧,博学幽默,北大附中的同学们习惯亲切地把这位有着二十余年教龄的生物老师叫做“大倪”。学生们说,选他的博物课要“抢”;倘若幸运地选上了,你可能会变成校园里的“另类”——北大附中首届博物课学员李若晗在博客中说:“(上完鸟类科目后)学校里多了好多天天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的‘神经病’。我们从前走路都低着头,现在我们无时无刻都高昂着头,为了不错过树枝间可能存在的鸟儿。”

    博物致知

    如今的学生不缺乏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一手的自然体验,是沉浸式、实践性的学习方法。说起博物课的理念,倪一农认为,它是现行课程体制的一个良好补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与之相关的兴趣爱好。

    2007年,借着国家课程改革契机,倪一农等几位有志于推广自然教育的同事研讨博物课的课程设置方案。经过两年酝酿,2009年第一届博物选修课开办了。当年选修博物课的学生只有28人,如今选课人数已达300人。

    “我们的课程形式除了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以外,还有两部分是学段实习与学年考察,”倪一农介绍,“学段实习是在北京市周边进行体验和考察,一般一到两天就可以完成;学年考察则是为期十天左右的,赴全国各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的体验和调研。”

    目前,同学们的足迹已经远涉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每次外出考察前,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组成“专业小组”。每到一地,便自主开展调研项目。比如在崇左,两栖类夜拍和昆虫夜拍组的同学们晚上10点出发进行“暗夜行军”,拍摄到许多白天难得一见的物种。

    “自然观察只是孩子的一小步,在此过程中训练了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责任意识;和伙伴们的分工协作,激发了孩子对研究与探索的渴望,使他们不断定位未来的发展志向和终生的兴趣爱好。”倪一农说。

    守望自然

    “博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在某地开个夏令营到此一游这么简单。”倪一农每次为博物课学年考察的地点“选址”时,都要先期组织校内老师、校外学者及当地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预考察,充分熟悉当地生物分布状况、按照时令季节制定教学计划、拟定突发灾难应急措施、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等等,每次的教师预考察就至少3次。安排妥当后,才会带学生团队开赴保护区。对每一位来到自然保护区的学生,倪一农都强调:“我们不是过客、不是普通的游客、不是单一的大自然的享受者;我们是保护区的建设者,也是大自然的保护者,我们自愿承担自然守望者的责任和义务。”

    “回归自然,敬畏生命”,这是博物课的课程宗旨,也是倪一农的自然观和生活态度。倪一农说,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社会中,人总愿意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会按照它的法则给人类以报复,雾霾就是个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例子。

    “敬畏自然,以一种内省的态度,收敛自身的行为,向自然学习。这时,你就会发现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了,你能体会到自然的包容,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周围的一花一木。”

    的确,倪一农就是这样谦卑地爱着大自然的一切。记者曾问他最喜欢什么植物和动物,他不假思索地说:“所有!”然后反问记者:“你失望吗?”

    当然不。这大概就是一个博物学者对自然万物所具有的“初心”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