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的中央和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24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64名编辑记者,利用一周时间在革命老区学习体验生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宣传党的革命传统,倡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努力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这里有闪光的足迹
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几天,中央及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接受了一次真正的思想精神上的荡涤。延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黄河与黄土高坡养育了勤劳质朴的延安人民,粗犷的西北风与贫瘠的土地也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意志与信念。正是应为身处艰苦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没有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成为了一个与群众心连心,有感染力、号召力、生命力的强大政党。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延安枣园参观的过程中,编辑记者们实地到访了当年五大书记在延安居住、工作的地方;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解放。
在战争年代,延安精神引领者中国人民艰苦斗争、走向光明。在新时代,延安精神有着新的内涵,引领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总书记曾经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的地方,在几天的学习考察过程中,中央及行业类媒体编辑记者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参观总书记当年的住所、听当地村民回忆总书记在梁家河工作的情形、亲身下农田为玉米分苗、劳作,几天的经历让大家收获满满。
这里有艰苦的磨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的这句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看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去年9月,习总书记在发表演讲时曾经提到,他在梁家河插队时住土窑、睡土炕、生活条件十分贫困。而现如今,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的梁家河,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只有墙面斑驳的土窑洞记载着那里曾今的岁月。总书记1969年第一次到梁家河时只有16岁,与每一位青年一样,他也经历了生活习俗与心理的不适应。插队的生活是平凡的,然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总书记仍然不忘坚持学习、坚持读书,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带领梁家河村的人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总书记的经历与墙上的照片启示大家,共产党员要莫忘初心,勤奋勤劳,只要能够正确学习、领会总书记插队时体现出的优良品质与高尚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完善、发展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合格的央媒新闻工作者。
这里有无穷的智慧
青年编辑记者们在梁家河村还参加了玉米分苗的劳作,这期间感受到了农民们无穷的智慧。烈日炎炎,在田地里向老农学习,拔掉劣质的秧苗,留下茁壮、成才的玉米苗。这项普通的劳动听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处处皆学问。每一位年轻的记者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到了劳作的乐趣。其实媒体工作又何尝不也是这样?新闻工作者,要在浩瀚的新闻线索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甄别、过滤不良的内容,不断章取义,不博人眼球;留下最合适的、效果最好的内容写成新闻稿件,用真挚、诚恳的文字去感动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