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晔)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连年暴发,镰刀菌毒素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部分小麦产区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主要危害因子。日前在泰州市举办的小麦镰刀菌毒素风险评估及管控现场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所长史建荣研究员介绍,近年来,他们研究了小麦镰刀菌毒素风险产生原因、产毒镰刀菌发生演变规律、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与预警办法,开拓了毒素管控关键技术,构建了从田间生产、收获储藏到产品加工的全过程、全链条小麦镰刀菌毒素管控体系,并与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病虫害防控与农机专业公司等合作,建立了小麦镰刀菌毒素管控示范区。
据悉,镰刀菌毒素系列防控剂以杀菌剂、高效拮抗微生物以及多种毒素降解菌复合形成,不仅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而且对小麦灌浆后期镰刀菌毒素的滋生具有抑制和降解效果。与常规防治相比,小麦中镰刀菌毒素含量可以降低40%—60%,具有显著的毒素防控效果。针对今年淮河以南小麦质量普遍较差的现状,专家建议小麦抢晴收获之后,要通过风选、扬净等措施,去除病瘪粒,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镰刀菌毒素的含量30%—40%。由于新收获小麦水分含量普遍较高,建议通过快速烘干设备确保小麦含水量达到国家标准,并在后期储藏过程中控温控湿,以有效控制镰刀菌毒素的再次污染。